教堂的拆除需谨慎行事

作者: 毋忠毅
来源:福音时报
2025-11-05 18:57:09
分享与播放

一个教堂在翻建和维修的时候,经过教堂集体决定,把院里原来一个40多年前的一栋老附属房给拆了。此事看起来挺简单,因为房子已经老得不行了,而且这又经过教堂集体决定的。但是却因此引来了后患:有关部门就找到了教堂,因为教堂没有履行完备的手续,违反了法律。此时此刻,教堂才明白原来教堂内的老房子拆除也是要遵循必要的法律程序的。

还有某农村教堂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手续是完备的,但是有关部门要征用这块地做公共绿地。教堂要求赔偿或异地新建一个教堂,但是同时又担心这个要求会被否定,教堂会被强制拆除。其实这个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没必要过于担心,因为法律在这方面其实是有相关规定的。

基督教活动场所的改建、新建建筑物、扩建及异地重建,既是满足信教群众活动需求的“民生工程”,也是宗教事务管理的核心环节。我国通过《宗教事务条例》、《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构建了多层次监管体系,明确了“宗教事务部门审批为前提、多部门合规监管为核心、全过程依法实施为底线”的管理逻辑,确保基督教活动场所建设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说说这件事,即教堂自己不能擅自拆除原有的教堂和附属建筑,“外来的”更不能强制拆除教堂包括其附属建筑物。

对于有产权的基督教堂的拆除问题,处理程序较为复杂,涉及宗教、土地、规划、建设等多个领域的法律法规。简单来说,即使教堂由于某种原因没有产权,也不能擅自拆除,因为擅自拆除明确是违法行为,并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

有的教堂认为:这栋老房子是在我教堂院内,我也不是新建,因为年久失修,我就是把它扒了,然后夷为平地,这没有什么呀。而且这不是个人行为,是经过集体决定的。但这是也不行的,谁擅自拆除谁就要负责。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吧,农村的家庭在房前屋后种植了许多的树,而且数量较大,已经成林,好像这个树是归属个人的,但是你植树了可以,你要擅自把这些树林给砍伐了,那要经过批准的,否则就是违法。

以下将详细说明需要履行的法定手续以及擅自拆除的法律责任。

一、合法拆除需要履行的主要手续

教堂在考虑对本堂内的建筑物进行拆除时,应当先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和宗教团体的内部规定,并按照相应的程序进行申请和审批。这样可以确保行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并保护宗教财产的价值和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法律和规定可能因地区而异,因此最好在考虑进行任何建筑改动之前,咨询专业的法律顾问或相关的宗教事务管理部门,以获取准确的指导和建议。

有产权的基督教堂,其性质属于“宗教房产”,受到特殊保护。拆除(无论是拆除后另建、迁建还是不再建设)不仅是一个物权处分行为,更是一个涉及宗教事务的行政行为,必须严格遵守以下程序:

1.核心前提:获得宗教事务管理部门的批准

这是最关键且必须首先完成的一步。这在《宗教事务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宗教活动场所用于宗教活动的房屋、构筑物及其附属的宗教教职人员生活用房不得转让、抵押或者作为实物投资。但是,因城市规划或者重点工程建设需要拆迁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办理。”

有哪些法律、法规呢?

需要由教堂所属的宗教团体(如基督教“两会”或教堂)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说明拆除的理由(如原址重建、异地迁建、因公共利益需要、房屋已经不能使用等)。

宗教事务部门会进行审核,并可能征求上级部门或相关方面的意见。

只有在获得宗教事务部门的正式批准文件后,才能进行后续的规划和建设手续。没有这个批文,任何后续手续都无从谈起。因为教堂在我国属于宗教组织/宗教活动场所,所以第一步必须取得宗教管理部门的批准,然后还有下面的一些法律法规,必须按照程序走,可不是那么任性的“我的地盘我做主。”

2.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许可

如果是外来因素要拆除教堂建筑物,更需要依法依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具体为:

需要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进行规划条件变更(如果是原址重建)。

如果涉及选址重建,需要申请新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在申请时,必须提交前述宗教事务部门的批准文件。

3.房屋征收程序(如果因公共利益需要)

如果教堂的拆除是因为国家征收(如旧城改造、道路扩建等),则必须遵循严格的征收程序。

法律依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

具体程序为:

征收决定:市、县级人民政府必须作出房屋征收决定,并公告。

补偿方案:提供公平的补偿方案,补偿方式可以是货币补偿,也可以是房屋产权调换。对于宗教活动场所,通常优先采用异地重建的方式进行产权调换。

协商与协议:房屋征收部门与教堂产权方(宗教团体)就补偿方式、金额、搬迁期限等事项订立补偿协议。

先补偿,后搬迁:这是法定原则,必须在补偿到位后,才能实施拆除,不能只是在字面上或口头上。

4.建设手续

即使是拆除后原址重建,也属于新的建设工程,是一件挺麻烦的工程,需要:

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向建设主管部门申请。

竣工验收备案:工程完成后,需按规定进行竣工验收。

总结起来的流程简化总结为:

宗教事务部门批准 → 规划许可 → (如适用)征收补偿协议 → 建设施工许可 → 实施拆除

二、擅自拆除的法律后果

如果你的教堂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适用《文物保护法》,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拆除需国务院批准,仅允许迁移而非拆除。地方性文保单位也需履行严格审批程序,确保历史文化遗产不受破坏。任何未经上述合法程序,特别是未经宗教事务部门批准和达成补偿协议,就对有产权的基督教堂进行拆除的行为,均构成违法,甚至可能构成犯罪。相关责任方(可能是教堂本身、开发商、政府部门或个人)将承担以下法律责任:

1.行政责任

具体为:

责令恢复原状或赔偿: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如宗教事务局、住建局、自然资源局)有权责令责任方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对所毁财物进行赔偿。

罚款:对责任单位及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罚款。

行政处分:如果违法行为涉及政府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相关人员将受到行政处分。

2.民事责任

教堂的产权方(宗教团体)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侵权方:

恢复原状;

或赔偿损失(包括房屋价值、内部设施、文物损失、以及因此造成的其他经济损失);

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3.刑事责任(最严重的后果)

如果擅自拆除行为情节严重,可能触犯《刑法》,构成以下罪名:

故意毁坏财物罪: 《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规定,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非法拘禁罪、故意伤害罪等:如果在拆除过程中使用了暴力手段,限制神职人员或信徒人身自由,或造成人身伤害,则会构成其他更严重的犯罪。

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如果有关工作人员违法批准或纵容擅自拆除,可能构成此罪。

特别提醒

敏感性:宗教活动场所具有特殊的社会性和敏感性,涉及信教群众的宗教感情。擅自拆除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各级政府对此类问题通常高度重视,处理极为谨慎。

协商是关键:在实践中,无论是因公共利益还是宗教团体自身需要,充分的事前沟通、协商并获得宗教团体和信教群众的理解与同意,是顺利完成拆除或迁建工作的关键。

总之,不管是教堂自己还是有关部门,拆除有产权的基督教堂,必须严格遵循“宗教事务审批先行”的原则,并完成后续的规划、建设和补偿等法定程序。任何形式的擅自拆除都是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会导致民事赔偿和行政处罚,相关责任人还可能被迫究刑事责任。如果您遇到此类情况,即使是“教会自己的事情”也要依法依规。不可认为经过所谓的集体决定就随意的拆除教堂,包括附属建筑;如果遇到外力的强拆,建议立即向当地宗教事务管理部门、政府信访部门或公安机关报告,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合法权益。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