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伤的治疗者》读后感:共情创伤共得疗愈

作者: 张爱慧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7-24 21:59:22
分享与播放

《负伤的治疗者》是荷兰神学家卢云的一部灵修类著作。读完这本书,我好像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洗涤,内心深深地被触动。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为我们呈现了“后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揭示了在脱轨失常世界中,牧养事工的本质是牧者(治疗者)自身都是带有创伤的人,他们是如何在基督里获得共情创伤、共得疗愈的力量;又如何引导被治疗者回到基督爱的源头,共同走向释放与自由之路。以下是笔者阅读后一些感悟,分享给大家。

一、深入解剖后现代人的灵魂迷茫与孤独

书籍开篇以彼得的生活为例:“他为什么生存?他往哪里去?他茫无头绪的生活。彼得没有努力的目标,没有要实现的渴望,更不会期待任何重要伟大的事情......”

书中明确指出,彼得的状态就是后现代社会人们普遍的精神状态和生活写照,他们面临着历史感断裂、自我封闭等深层精神困境。在这个快节奏、物质化的时代,人们的心灵变得越来越脆弱和孤独,灵魂无处安放,时常感到迷惘。他们常常陷入自我的世界中,与他人的联系变得越来越淡薄,对他人的痛苦和困境也越来越麻木。

二、牧者也是凡人,在创伤中浸泡过才有可能产生共情

然而,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卢云突破我们在教会信仰生活实践中惯性的视觉,以往我们仿佛对牧者有着过高期待,处处强调他们是属灵榜样,好像他们是圣人一般。

卢云却透视出牧者是“负伤的治疗者”:若非在深深的伤痛中浸泡过,不可能对于那些受伤的灵魂产生深深共情。作为治疗者,在生活中给予他人帮助时,以自身的伤痕为纽带,与他人产生同理心,才能建立起爱的亲密关系。 牧者(治疗者)对被治疗者的共情,引导他们追寻新的生命,这才是一条真正通往释放和自由之路。

比如,R教会的主任牧师,曾在经商时经历过商战中的欺骗与恶性竞争,这些创伤让他患上重度抑郁症。在被神医治释放后,他便帮助那些身处商界的老板和抑郁症患者。他用自己亲历的伤痛共情对方,与被治疗者建立亲密关系,理解他们属灵生命软弱光景,陪伴和帮助他们慢慢走出心理阴影,到基督的源头去支取智慧和力量,重新在职场中站立,身心灵渐渐完善恢复健康,属灵生命逐步成长。

三、共情创伤,共得疗愈

书中记叙卢云的亲身经历,他投身于加拿大“黎明之家”社区服务智障人士,他用行动诠释了共情的力量。他与这些智障人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相处中,他不仅帮助他们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了被尊重和被爱。这种共情的关系不仅治愈了智障人士的心灵创伤,也让卢云自己得到了成长和疗愈。

共情是本书的核心主题之一。卢云认为,治疗者本身也是受伤的人,我们不能逃避自己的伤痛,而是要正视它。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自己的痛苦时,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痛苦。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伤和困境,这些经历或许会让我们感到痛苦和无助,但也能成为我们与他人建立深刻联结的桥梁。当我们愿意敞开心扉,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伤痛时,会发现自己并不孤单,他人也有着相似的经历和感受。这种共情的力量能够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让我们彼此更加亲近与理解。

四、共情被应用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将这种共情运用到各个方面。

在家庭中,我们常常与家人发生矛盾和冲突,这往往是因为我们缺乏对彼此的理解和共情。我们总是站在自我为中心的角度看待问题,而忽略了对方的感受。当我们能静下心来倾听家人的心声,感受他们的痛苦和需求时,我们会发现原来家人也有着自己的难处和压力。通过共情,我们能够化解家庭中的矛盾,让家庭关系更加和谐。    

在职场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当我们与同事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想法。通过共情,我们能够挪去私欲,建立和睦的同事关系。同样,通过共情,在商业合作中具备双赢的思维,也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五、如何做一位共情的治疗者?

做一位共情的治疗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我们需要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伤痛;其次,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心去面对他人的痛苦;同时,也需要倚靠神的大能和智慧去给予他人帮助和支持。

譬如,在教牧关怀和辅导事工中,治疗者会针对被治疗者的具体问题,经过多次交通,先从大量倾听对方讲述的情绪垃圾,再到共情的过程。治疗者会在曾经的阅历中,回想与被治疗者相似的痛楚,进而同理他们的痛苦。再根据对方个性化的需求制定对应的辅导方案,在生命的多个方面给予扶持。被治疗者透过治疗者爱的陪伴和护理,感受基督的爱与温暖,被感化回转到基督面前,直到身心康复,生命也日新月异地成长。

由此得见,治疗者和被治疗者是彼此牧养的关系,通过彼此共情,彼此得到疗愈和成长。

小结

卢云的《负伤的治疗者》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共情的重要性。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困难的时代,我们需要倚靠神,用共情的力量去拆毁人与人之间的高墙,治愈彼此的心灵创伤。愿我们的牧者承认自己是凡人,是负伤的治疗者,勇敢面对自己的伤痛,用共情去拥抱被治疗者的痛苦;愿我们以共情联结创伤、共同得着疗愈,让世界因爱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四川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