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阳市近代的三所基督教学校

作者: 毋忠毅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7-29 07:25:32
分享与播放

古都辽宁省辽阳市,是拥有23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基督教的传入也是比较早的,据斐焕星修、白永真纂,民国十七年(1928年)铅印本的《辽阳县志》记载:“基督教即耶稣教,其教义讲平等,若非天主教有教皇之尊严,有神甫之束练。携卷传教,不讲独身主义,信者称便,风行各国。后天主教而入中土,光绪初年,英人李雅各始来辽赁屋传教。”“光绪初年”就是1875年。另据《辽阳市宗教志》记载:海城、辽阳是苏格兰长老会较早开辟的两个堂会。1875年,著名传教士马钦泰牧师从山东来到营口,派遣王静明到海城、辽阳售书传教。这样算来,迄今为止,基督教新教就已经传入辽阳150年了。

基督教在辽阳传道的同时,也注重以教育传道、以医疗传道、以公益慈善传道。在辽阳近代基督教(广义)办学和慈善领域,爱尔兰苏格兰长老会(新教) 在教育(尤其是正规中小学)方面更为系统和突出。天主教(巴黎外方传教会) 则在慈善救济(育婴堂)方面投入更大,其教育常内嵌于慈善机构或服务于初级教理传授。

因为资料、档案有限,根据笔者最近查阅的《辽宁教育史志资料》、《辽宁宗教志》等资料,现将基督教(天主教)在辽阳的办学情况做一简要介绍。

一、辽阳崇正学堂(崇正学校)

创办背景与时间:大约在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冬月,由爱尔兰苏格兰长老会传教士在辽阳创办。它是辽阳最早的近代新式学校之一,也是该会在辽阳教育工作的核心。

英国苏格兰长老会传教士李雅各(James Lee)与本地士绅、曾任奉天省议长、东三省官银号督办、奉天省省长等要职,是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倚重的政务骨干的辽阳人袁金铠,曾任海龙知府、奉天省议会议长、奉天代理省长、奉天通志馆馆长等职,主纂《辽阳县志》《海龙县志》《九顶铁刹山志》等,被誉为“关外方志第一人”的辽阳人白永贞等联名呈请盛京将军赵尔巽批准,利用1894年“辽阳教案”被毁的东关福音堂旧址重建。

在辽阳1894年教案中,福音堂被捣毁,教会获赔银 4000 两,遂决定“以赔款办教育,以教育弥争端”。

性质与规模:初为“中英合办”,对外称“辽阳私立崇正学堂”,内部英文档案记为 Liaoyang Chongzheng Anglo-Chinese School)。最初可能为小学程度,后逐渐发展,成为一所包含小学和中学的综合性男子学校(或主要招收男生)。是辽阳地区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教会学校之一。

教学内容: 既教授西方科学知识(如数学、地理、历史、自然科学基础、英语等),也包含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如四书五经),并设有宗教课程和活动,包括图画、手工、圣经等,旨在培养具有基督教信仰和现代知识的人才,同时也能融入中国社会。

影响与变迁:是清末辽阳第一个开设英文、体操的新式中等学堂; 培养了许多当地人才。1919 年“五四”期间,崇正学生与县立中学联合成立“辽阳学生爱国团”,游行至火车站查抄日货;学校经历了义和团运动(1900年)的破坏,后重建。在20世纪20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中,1925 年英籍校长被迫辞职,改由中国人白永贞任校长,成为东北教会学校“华董化”较早的案例。学校逐渐本土化,1928年经过政府批准,立案为“辽阳县私立崇正中学校”,由中国人管理,但仍保留部分教会背景。

校址与建筑规模:学堂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前院有礼堂(兼作教堂)、钟楼;中院为教室、实验室;后院为宿舍、操场。

1932 年后院被伪满宪兵队占用,1946 年复校时仅存礼堂及东厢教室。最终在1949年后被人民政府接收,融入公立教育体系,1953 年改为辽阳市第一初级中学,原建筑于 1979 年扩路时大部拆除,现仅存西式钟楼一座,列为辽阳市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编号 LY-Ⅲ-28)。

二、辽阳育才女学校

创办背景与时间:该校创办时间略晚于崇正学堂,大约在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由爱尔兰苏格兰长老会创办。该校由在辽宁省,尤其是在辽阳市著名的传教士德教治牧师于 1904 年创办,位于辽阳市东六道街仁母院西墙外,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

性质与规模: 辽阳最早的女子学校之一,意义重大。旨在为女性提供教育机会,改变“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初期可能为小学,后可能发展至中学程度。学校占地面积 14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240 平方米。该校是德教治牧师在辽阳创办的多所学校之一,他还在东三道街办校,并在东五道街建立了辽阳文德中学。育才女子学校培养了许多基督教传教牧师、教师、教士等人才,为当地的教育和宗教事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教学内容: 除基础文化知识(识字、算术等)、家政(缝纫、烹饪等)外,也教授科学常识、音乐、体育,并包含宗教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女性的品德和独立生活能力。

该校隶属于基督教新教教会,校长是约恩女士,有两名外国人教师和三名中国人教师,教育程度属于高等女学校,学制四年,现在各学年各有一个班级,各班学生约二十五名,学生总数百名。

本校与奉天女子师范学校有联系,该校毕业生多考入率女师校。学费年二元,有宿舍,住宿生六十名。

该校开辽阳女子教育之先河,培养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女性。同样经历了历史动荡(义和团、非基运动)。后期也趋于本土化。最终归宿与崇正学堂类似。

三、辽阳育婴堂(天主教)

这是天主教最具代表性的慈善机构之一,主要目的是收容被遗弃的婴儿(尤其是女婴)和孤儿。它本身首先是一个慈善救济机构,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校”,但是他们是在慈善救济的同时也有教育,具有学校的功能,而且有关史志也将其列为基督教的学校,所以我们把育婴堂作为学校行列介绍。

育婴堂(学校)创办人: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Missions Étrangères de Paris)传教士方若望(Emmanuel-Jean-François Verrolles)主教的倡议下,由法国普照会修女会(Sœurs de la Providence)派遣修女来华创办。

据《辽宁教育史志资料》第二集记载,有一个日本学者介绍:“该学堂是天主教会于三十五年前(明治十三年,1880年)设立的,现任校长法国人路奇亚,此外有三名外国人教师和三名中国教师。”

这个日本人还介绍:“育婴堂的教育制度,初小,学制四年,现在有四个学年级,学生总数一百五十名。这个学校是天主教为了布教,招收孤儿进行教育的场所,当他们达到一定年龄时,在同教信徒中,选择适当配偶者进行结婚。” 其真实性有待考证,不过从侧面也看到了这个育婴堂的情况。

其地理位置从1885年起在辽阳城内,靠近天主教堂。初设时为简易院落,设育婴室、乳母房、小堂 收养弃婴,施洗,哺乳,抚养至学龄。

1903年辽阳耶稣圣心堂扩建后与教堂、修女院、医院、养老院连成一体,共106间房。育婴堂、孤儿教育、医疗、养老一体化。

1913年教堂东侧新建育婴堂楼,二层青砖楼,设婴儿室、洗婴室、隔离病房、厨房、洗衣房等,年均收养婴儿约80–120人,最多时逾200人。

更重要的是,育婴堂会教授这些孩子(尤其是女孩)谋生技能,如缝纫、刺绣、纺织、园艺等。这既是为了培养其自立能力,也是为了补贴育婴堂的开支(出售手工艺品)。这种技能培训具有职业教育性质。部分表现好或有天赋的孩子,可能被送到教会办的更正规的(小学)学校就读。女孩长大后,部分可能留在教会服务(如做修女),部分婚嫁,部分凭所学技能自谋生路。

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育婴堂与教堂同被焚毁,修女暂避辽宁营口。《辽阳县志·宗教志》(1928年铅印本)记载育婴堂设立、焚毁与重建经过:1903年由郭若望神父(Jean-François Corbel)重建;1948年辽沈战役后政局动荡,修女撤离;1951年人民政府接管育婴堂,并入辽阳社会福利院。据有关资料介绍,原建筑于1970年代城市扩建中拆除,现仅存部分地基遗迹。不过笔者曾经拜访过辽阳天主教堂,没有注意到有这个遗迹。

《奉天教区年鉴》(1936年法文版)记载有辽阳育婴堂收养人数、修女人名录;《耶稣圣心堂志》(辽阳教区内部刊物,2005年)记载有育婴堂建筑图、修女回忆录节选等。

辽阳育婴堂是东北天主教最早系统收养弃婴的机构之一,兼具慈善、医疗、教育功能于一体。在当时社会重男轻女、弃婴普遍的背景下,客观上挽救了大量女婴生命,也推动了辽阳地区最早一批女性接受系统教育,在某种程度来说也是辽阳地区早期的一个知识的启蒙学校、职业教育的学校、天主教初级神学的学校。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