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机器人代孕?

作者: 漫漫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8-01 11:53:43
分享与播放

前几日笔者看到一个视频:一位专家宣称正研发“机器人代孕”,并扬言把费用压到 10 万元以下。听闻此事笔者震撼之余,更感忧惧——机器人代人怀孕,真的合适吗? 

一、违背伦理道德

人的生育历来由人完成,这是自然法则,不论什么样的年代和环境下,这一点都不应该被改变。生育行为不仅关乎个体生命的延续,更承载着人类情感的传递、家庭关系的构建以及社会伦理的基石。十月怀胎的艰辛、亲子间天然的血脉相连,是人类独有的生命体验。若用冰冷机器替代母体孕育,便切断了这种情感,把生命的诞生降格为工业化流程,背后是对生命尊严的漠视,也是对人性本质的挑战。

最直观的疑问是:人用机器人代孕,即使真能成功,孩子生出来应该如何称呼呢?母亲是机器人,还是提供配子的真人?身份与称谓的错乱,将直接冲击既有的家庭与社会结构。

二、暂无法律支持

机器人是机器,人是人。若由机器孕育,人对生命的敬畏恐被进一步稀释,人对生命的重视和珍惜也将受到冲击。近年来校园暴力、社会恶性事件频发,这些事件之所以会发生,根源之一便是施害者对生命的漠视。而机器人孕育一旦打破生命诞生的自然边界,将生命的创造降格为技术操控下的产物,可能会进一步弱化人们对“生命来之不易”的认知,让社会对生命价值的共识逐渐消解。当生命可以像工业产品一样被设计、制造,个体存在的独特性与神圣性将荡然无存,这无疑会为社会埋下更深层的伦理隐患。

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有任何国家出台明确法律条文允许或规范机器人孕育行为,这种法律层面的空白不仅意味着相关行为缺乏合法依据,更无法为可能出现的亲子关系认定、权利义务划分、机器人责任界定等复杂问题提供解决框架。一旦发生纠纷,无论是涉及孩子的身份归属、监护权争夺,还是因技术失误导致的生命健康损害,都将因法律的缺失而陷入无法可依的困境,最终损害的是个体权益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违背信仰教义

从基督教信仰的角度来看,人类作为上帝的创造物,应当生养众多并培养敬虔的后裔。一旦人不愿意生养,且用机器人生育,这实质上是对上帝创造秩序的违背。圣经明确启示,生育应当是男女在婚姻关系中的神圣结合,这一自然秩序不容人为干预和破坏。

伊斯兰教同样坚守生命孕育的神圣性,认为这是安拉旨意的彰显,认为人类不应以人工干预的方式替代自然的生命创造过程。佛教教义则从因果轮回的角度,强调生命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延续。机器人代孕这种人为干预生命自然进程的行为,不仅违背了“诸法因缘生”的基本教义,更可能扰乱生命的因果链条。三大宗教虽然教义不同,但在尊重生命自然规律、维护生育神圣性方面却高度一致。这种跨越宗教的共识,恰恰证明了机器人代孕在根本上违背了人类对生命本质的共同认知。

生命的传承不仅在于“生”,更在于“育”。当今许多家庭选择少生优育,其深层原因在于现代社会的养育成本过高。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不是寻求替代性的生育方式(特殊情况除外),而是如何培养品格健全的下一代——唯有正确的教养,才能引导孩子行走在光明的人生道路上。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