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些文章在讨论刚刚去世的许倬云先生是不是基督徒,引发了一定程度的热议。由于知识有限,我原先对他不是很了解,只知道他是历史学领域的泰斗。
每一次,只要学术界或其他专业领域的名人去世,网上就总有很多人悼念。这本来是表达纪念的良好风气,但总有些基督徒会说出令人反感的话,比如“可惜了,他没有认识主,没有得着救恩”,“有再大的贡献有什么用,没有信耶稣”,甚至更严重的,会说:“再有名又能怎么样,不信耶稣照样下地狱”。
作为基督徒,面对这些人和事,我们还是应当怀着尊重的心态。
避免属灵的骄傲
我们要避免属灵的骄傲,尤其要避免因“基督徒”这个身份而产生的骄傲。有些人虽说行为不怎么样,但因“基督徒”这个身份使他目空一切。
他们可能会用严苛的标准评判他人的信仰状态,对自身的生命成长却缺乏省察;会在言语中流露出“唯我独尊”的优越感,仿佛自己已经掌握了真理的全部,而忽视了信仰的核心本是爱与谦卑。这种骄傲会像一堵墙,隔绝与他人的心灵连接,也让基督的馨香之气在我们身上变得黯淡无光。
真正的信仰应当让我们更懂得俯下身来,看见他人的价值,以温柔和怜悯对待每一个生命,而不是用身份的标签筑起高高的壁垒。
不要因为没有基督徒的身份就否定他们的付出
当一些著名人物去世时,总有基督徒以“是否信主”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对逝者的成就和贡献视而不见,甚至用尖刻的言语否定其一生的价值。这种心态并非真正的信仰体现,反而暴露了内心的狭隘与偏见。信仰的真谛在于爱人如己,在于以谦卑的姿态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无论对方是否与自己拥有相同的信仰。
真正的基督徒应当明白,上帝对每个人的带领各不相同,我们没有资格站在道德或信仰的制高点上随意论断他人的结局。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从逝者的生命中汲取积极的力量,反思自己如何以更包容、更慈爱的方式对待这个世界,而不是用“属灵”的外衣包裹住那颗骄傲且冷漠的心。
就像有些人说的,“基督徒”这个身份不是我们骄傲的理由和资本,这和我们自己的能力没有关系。有好些基督徒虽然有这个身份,行为却不见得比不信的人更好。真正值得骄傲的,是我们是否践行了信仰的核心——爱人如己,是否在生活中用行动彰显了温柔、善良与包容。倘若仅仅执着于身份的标签,却在言语和行为上充满苛责与偏见,这样的“基督徒”身份反而成了掩盖内心空虚的幌子。
相反,许多没有基督徒身份的人,却用他们的善行义举温暖着这个世界,他们或许不懂复杂的教义,却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人性的光辉,这样的生命同样值得被尊重和赞美。我们不能将身份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尺,而应关注每个人在生命中所展现出的品格与行为,因为真正的价值从来不在标签上,而在那颗愿意为他人付出、为世界带来温暖的心上。
要尽量做一个在言语行为上不被人反感的基督徒
基督徒要注意,尽量不在言语行为上招人反感,不要使其他人一看到我们就心生厌恶,或是认为我们是一个狭隘又刻薄的群体。
在与人交往时,我们应当放下评判的姿态,多一份倾听与理解,用温和的语气表达观点,用包容的心态对待差异。比如面对不同意见时,不急于反驳或指责,而是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用耐心的沟通化解分歧;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关心身边有需要的人,无论是一句温暖的问候,还是一次力所能及的帮助,都能让他人感受到信仰所传递的善意。当我们的言行中充满了爱与尊重,他人便会透过我们的生命看到信仰的美好,而不是被刻板印象所误导。这样的见证,远比空洞的口号更有力量,也更能让信仰真正成为连接人心的桥梁,而非隔阂的壁垒。
我们信仰,不是因为哪个有名的人相信而相信;我们信仰,也不是为了攻击或评判他人。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不论是有信仰的还是没有信仰的。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自己的长处,只有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才能让彼此的心灵在真诚的交流中靠近。当我们放下对不同信仰背景的偏见,以开放的胸怀去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时,这才会让更多人感受到信仰所倡导的包容与温暖,从而愿意进一步了解这份信仰。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