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个小学的医务室里,班主任颤抖着掀开一个男孩的衣袖——本该稚嫩的手臂上,布满了深浅不一的划痕。而更让人心惊的是,在他的书包夹层里,藏着几把锋利的小刀。
这个孩子才上小学,本该无忧无虑地奔跑在操场上,却选择用刀片在自己的皮肤上刻下痛苦。背后的原因,让人痛心,更值得深思。
一、追星背后的孤独:当手机成为“电子父母”
孩子的父母工作繁忙,无暇陪伴,于是丢给他一部手机,让他自己打发时间。渐渐地,他沉迷于某位明星的视频,花费大量时间剪辑、观看,甚至把偶像当作精神寄托。
追星本身并非问题的关键,但当它成为孩子唯一的情感出口,就成了一种危险的依赖。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沉迷虚拟偶像的孩子,往往在现实中缺乏亲密关系。他们渴望被关注、被认可,而当现实无法满足时,就会转向虚拟世界寻求安慰。
父母的陪伴无可替代。即使工作再忙,家长也应每天至少抽出20-30分钟专注倾听孩子,了解他的情绪和兴趣,引导健康的兴趣发展。如果孩子喜欢剪辑视频,可以鼓励他学习正规的视频制作课程,而非单纯沉迷追星内容。
二、成绩下滑与校园压力:当教育变成“惩罚”
由于沉迷追星,孩子的成绩从A滑落到B甚至C。这本该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信号,但现实却给了他更沉重的打击。同桌的嘲笑让他感到羞耻;老师的罚抄(不会的题目罚抄整套,甚至罚抄学生手册)让他觉得学习是痛苦的折磨。无人理解他的压力,最终,他用刀片划破自己的皮肤,试图用身体的疼痛来缓解内心的绝望。
当教育只剩下惩罚,而不是引导和关怀,孩子就会在挫败感中逐渐失去自我价值。
学校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而非单纯依赖惩罚式教育。教师可以尝试了解孩子成绩下滑的原因,给予针对性帮助。
家长要与老师保持沟通。如果家长发现孩子被过度惩罚或遭受校园冷暴力,应及时介入,避免孩子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三、自伤行为的警示:孩子到底在表达什么?
孩子选择自伤,绝不是“矫情”或“博关注”,而是他在用极端的方式表达无法言说的痛苦。可能是对父母忽视的无声抗议——“你们真的看见我了吗?”可能是对学业压力的绝望逃避——“我怎么做都不够好”也可能是对自我价值的彻底否定——“我不值得被爱”。
不要忽视任何自伤信号。哪怕只是轻微的划痕,也可能是心理崩溃的前兆。
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如果发现孩子有自伤倾向,应及时联系心理咨询师或儿童心理医生。
重建孩子的安全感。让孩子知道,无论成绩如何,他都被无条件地爱着。
四、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远离这些“试探”?
1. 用“陪伴”代替“放任”
减少孩子无监管的屏幕时间,避免手机成为“电子保姆”。
多参与孩子的兴趣,比如一起运动、阅读或创作,而不仅是“给钱让他自己玩”。
2. 用“引导”代替“惩罚”
如果孩子成绩下滑,先了解原因,而不是直接惩罚。帮助他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而不是让他陷入“越罚越厌学”的恶性循环。
3. 用“理解”代替“批评”
当孩子表达喜欢某个明星时,不要直接否定,而是和他讨论偶像的积极面(如努力、才华),同时引导他理性追星。
如果发现孩子情绪低落,耐心倾听,而不是简单地说“别想太多”。
结语:别让孩子的呼救,变成划在皮肤上的伤痕。
这个男孩的故事,不是个例。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在用自伤、厌学、沉迷网络等方式,无声地呼救。
作为成年人,我们的责任不是评判他们的选择,而是读懂他们的痛苦,并伸出援手。只有当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构建一个充满理解与关爱的环境,孩子才能真正远离那些危险的“试探”,健康、阳光地长大。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广东一名牧师。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