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全球媒体同时转播了一则重磅消息:教宗方济各安息主怀,享年88岁。人们涌入圣伯多禄广场,蜡烛点亮长夜。一位时代人物的谢幕,在这个春天唤起了全球信仰者与非信仰者的共同记忆。
有评论称,这是自约翰·保禄二世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教宗;也有人说,他的身影永远改变了“教宗”这个词的含义。不仅是宗教界,许多社会学者、政治观察员也撰文回顾他的教宗岁月——这是一位将“牧者”与“良知”放在制度之上的人物,一位选择面对复杂世界而非逃避的人。
在担任罗马主教的十多年间,这位来自阿根廷的耶稣会士用他独特的方式重新定义了“教会”的意义,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教会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
教会是接纳罪人的医院
方济各上任时迫切地说:“请为我祈祷。”他始终强调自己是一个需要代祷的罪人。这种态度与某些教会领袖的“属灵优越感”形成鲜明对比。真正的属灵权威从来不是靠职位获得的,而是靠服事的生命赢得的。正是这种扎根于谦卑的服务型领导力,让方济各的牧职实践超越了传统教会的权力范式。
教宗方济各的生命见证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能性:教会可以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力机构,而是俯身服事穷人的仆人;可以不是固守传统的堡垒,而是拥抱边缘群体的家园;可以不是完美无瑕的圣殿,而是接纳罪人的医院。他的牧职提醒我们,信仰的本质不在于维护体制的完美,而在于活出福音的怜悯。
回顾方济各的牧职历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拒绝入住教宗宫殿,选择住在简朴的圣玛尔大之家;他亲自为流浪者洗脚,甚至包括穆斯林和女性;他接见被主流社会排斥的跨性别者;他允许离婚再婚者在特定条件下领受圣餐。这些举动在天主教会两千年的历史中都是革命性的,它们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息:教会应当首先是爱的场所,其次才是教义的守护者。
方济各对教会官僚体系的批评同样发人深省。他直言不讳地指出教廷存在信仰上的阿尔茨海默症——忘记了自己的根源;他警告要警惕梵蒂冈宫廷病——沉迷于权力和特权;他呼吁教会要走出自我参照的封闭循环,真正进入世界的伤痛中。这些批评不仅针对罗马教廷,也是对普世教会的提醒:当我们把精力都用在维护体制和传统时,是否已经忘记了耶稣最关心的是人而不是制度?
在神学立场上,方济各展现出的包容与开放同样值得深思。他坚持天主教传统教义的同时,又以惊人的开放性对待现代社会的复杂议题。他说:如果同性恋者寻求上帝,我怎能论断他们?他呼吁教会要像母亲一样包容所有人,包括那些不完全符合教规的人。这种态度引发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却让无数在信仰与现实中挣扎的人感受到被接纳的温暖。方济各让我们看到,真理与慈悲并非对立,而是福音的一体两面。
贫穷者的教宗
方济各对贫穷者的特别关注是另一个重要见证。他选择“方济各”这个名字本身就表明了他的立场——要像亚西西的圣方济各那样,成为“贫穷者的教宗”。他批评现代经济的丢弃文化,呼吁建立更公正的经济秩序;他亲自探访贫民窟和难民营;他坚持简朴的生活方式,拒绝教宗传统的奢华象征。这些行动都在提醒我们:教会若不能与穷人站在一起,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对今天许多沉迷于建筑规模、崇拜人数的教会是一个提醒:耶稣表扬的是奉献两个小钱的寡妇,而不是宏伟的圣殿(可12:41-44)。
然而,方济各的牧职也充满张力与局限。他的改革遭遇教廷内部强大阻力,许多愿景未能实现;他在一些议题上的立场显得模糊不清;他的开放态度常常被不同阵营各自解读。但这些不完美恰恰证明了他的真实——他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圣君主,而是一个在复杂现实中努力践行福音的牧者。这种不完美的真实,比任何完美的形象都更有说服力。
方济各留给我们的最重要遗产,或许是他对教会本质的重新想象。在他看来,宁愿要一个混乱但有爱心的教会,也不要一个井然有序却冷漠的教会。在这个意义上,方济各的服侍是一次伟大的去中心化过程——把教会从权力和制度的中心,重新带回到服务和爱的边缘。方济各最著名的呼吁是:“我们不能做一个自我封闭的教会,目光短浅;不能做一个以自我为参照点的教会,只看到自己,没有能力超越。”他不断强调教会必须走出去,到街头、贫民窟、监狱中去。这对今天许多封闭在小圈子里的基督徒群体是一个挑战:我们的信仰是否只停留在周日早上的礼拜?
今天,当我们纪念方济各时,不能仅停留在感伤的层面,而应该思考:在我们的教会和信仰生活中,如何延续这种精神?如何让教会真正成为“战地医院”而非“道德法庭”?如何让教会有“羊群的味道”而不是“权力的气息”?如何在不完美的现实中,活出完美的爱?
在这个充满分裂和对立的时代,方济各的见证显得尤为珍贵。他让我们看到,教会可以不一样——可以不被传统束缚,可以不被权力腐蚀,可以不被完美主义禁锢。教会可以有教会的样子:不完美但真实,不强权但有力,不排斥但包容,不冷漠但温暖。
或许,这就是方济各留给世界最宝贵的礼物:一个关于教会可能性的异象。这个异象不会因他的离世而消失,反而会在每个愿意践行福音真谛的信徒心中生根发芽。当我们纪念这位不寻常的牧者时,最好的方式不是将他神化,而是接续他的精神,在自己的生活中活出教会应该有教会的样子。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