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堂建立图书馆的建议

作者: 毋忠毅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5-12 08:32:13
分享与播放

世界上最大的修道院图书馆——阿德蒙特修道院图书馆坐落在奥地利的施蒂利亚州,1776年由建筑师约瑟夫・休伯设计完成馆。馆内有 70,000 册书籍可供公众使用,整个修道院的藏书总量超过200,000 册,其中包括8世纪的手稿。

中国信义宗神学院图书馆 :拥有约100,000 册印刷书籍和超过100种印刷期刊。通过 EBSCO Altas Plus、EBSCO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Collections and Ebook Central 等互联网数据库,藏有和订阅超过100,000 册电子书和 840 种全文电子期刊,并同时提供 Logos、BibleWorks 等光盘数据库。本院是“教会资讯网”成员,这是全港最大的神学图书馆网络。五个成员图书馆可通过馆际互借获得超过 510,000 册印刷书籍。该馆也面向内地、马来西亚和缅甸等地神学院图书馆的发展及电脑化提供协助。

马来西亚巴特沃斯浸信会神学院图书馆:该神学院图书馆为巴特沃斯浸信会神学院师生提供服务,藏书约有50,000余册,涵盖了圣经、神学、宗教历史、牧养学、教会音乐等广泛领域。此外,该馆还设有期刊阅览区,收藏了多种宗教学术期刊和杂志。图书馆拥有舒适的阅读环境和先进的设施,为使用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条件。

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图书馆作为全国基督教神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中心,既有丰富的实体馆藏(约6万至8万册),又结合现代化设施与数字化资源,形成了以神学为核心的综合性学术支持体系。其规模与馆藏量随新校区建设逐步扩展,反映了学院对学术研究与教育的持续投入。

…………

这是我在心目当中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有条件的教堂能不能也建立一个图书馆?规模没有上述那些教堂的大,但是也应该有,小一点也可以啊。有的人会说:我们教堂有啊!我知道、也看到过,你那不叫图书馆,那只能叫图书角,而且里面的书籍是大多数信徒不乐意读的。而且,当前图书角多成为装饰性存在和应付检查设立的。在当今的宗教信仰环境中,不难发现,大多数教堂的阅读资源仅停留在小小的图书角层面,且书籍内容多为说教性较强的读物,有的甚至没有基督教方面的书籍,和我们的信仰关系不大。

当前我国基督教文献资源分布呈现结构性失衡:发达地区神学院藏书较多却鲜少对外开放,偏远地区教会连基础查经资料都显匮乏。这种状况既不符合“施比受更为有福”、“传天国的福音”的圣经教导,也有悖于信息化时代的资源共享理念。这远远无法满足信徒们对于知识和信仰融合学习的渴望。信徒们渴望探索的不仅仅是神学本身,还希望能在信仰的指引下,涉猎其他各种学科领域,从而以更开阔的视野去理解和践行我们的信仰,去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

或许有人会说,如今网络资源如此丰富,信徒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然而,实际情况是,网络上真正高质量、系统且符合我们基督教价值观的书籍资源十分稀缺,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也无法提供像实体书籍那样深度的阅读体验和知识沉淀。怎么办?唯有教堂自身建立起图书馆,才能真正填补这一空白。设想一下,一个以神学为核心,同时涵盖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经济、法律、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图书馆,将会为我们的信仰群体带来怎样的改变呢?它将成为信徒们在繁忙生活中的一处精神绿洲,让大家能够静下心来,深入研读圣经,同时借助其他学科的智慧,深化对信仰的理解;它可以为教会的教育活动提供坚实的资源支撑,无论是神学思想建设还是各类专题讲座,都能从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它还能成为信徒们相互交流、分享学习心得的平台,增进彼此间的属灵连接与成长。

再说现在有的教堂图书馆已经成为少数人阅读的地方,不对外开放,大多数的信徒是不能进去的,这岂不是成为了“特权人”的地方吗?也成为了摆设。

就说我本人吧,每年都在买书、每个月都在读新书。但是我的家里头书已经放得连床脚、床头、地下都是我的书,甚至我连孩子们的书架都给“霸占”了一部分。家里人反对我这种做法。我也感觉不妥。如果要是有了教会自己的图书馆,不就不会产生这些麻烦和烦恼吗?

我们一些较大的教堂,或者是基督教两会能不能建立一个真正的以基督教神学为主、涵盖其他各学科的综合性的图书馆?

我知道,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也是梦想而已,但是你不能连梦想都不允许我有啊!我不能不说,一吐为快吧。

笔者倡议构建三级文献服务体系——以地级市核心图书馆为枢纽,基层教会图书角为终端,云端数字图书馆为桥梁,打造全天候、跨地域的属灵资源供给网络。至于如何建立一个信徒自己的图书馆,其实也很简单,要有三个“一点”就可以了,即:教堂拿出一点(资金、房间、桌椅、计算机等);信徒奉献一点,即捐献图书、奉献资金和物资;社会社区帮助一点。这个其实已经在做了,大多数教会图书角里的书,都是通过这个渠道来的。

就以我个人来说,有一些藏书,包括《简明不列颠辞典即大英百科全书》、《词源》、《辞海》、《基督教大辞典》、《圣经事典》、《圣经通识手册》等等,都是工具书。我常常在思考:当我即将见上帝的时候,这些书怎么办?就想捐到教会的图书馆,可是你总得有一个像样的教会图书馆啊,我不能随随便便就给一个靠不住的地方啊。别捐给你之后放弃一边,或卖了废品,那不可惜了吗?

同时,还可以考虑设立图书馆文献发展基金,按照程序接受社会定向捐赠。比如: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图书馆通过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专项拨款,三年内完成40万册古籍数字化,日均接待读者量提升300%。

教堂图书馆的功能,也是多方便的,不仅仅是阅读。比如:

特色文献保存:建立地方教会志专柜,收藏教会传道人档案、教会大事记、受洗记录、婚礼档案等珍贵史料,配备档案数字化设备。

实用技能培训角:定期更新职业资格考试用书(如护士资格证、电工手册),配套预约制辅导课程。

艺术创作工坊:收藏基督教信仰艺术画册、各种照片、提供彩绘玻璃设计图集,定期举办圣诗创作研讨会。

口述历史项目:设置录音、录像室,采集老一辈传道人和信徒的生命故事,建立可检索的音频数据库。

节日文化展区:按礼仪年历轮换展示将临期花环制作、复活节彩蛋绘制等民俗文献等。

推行"流动书箱"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在县域教会间轮转精选图书;推行读书推荐和读书计划,欢迎信徒到图书馆来读书。

为了维持图书馆可持续运营模式,如书籍轮回计划:设置"带走一本留下一本"的公益书架,定期举办图书交换市集。

把图书馆建成多功能研修室,包括支持远程神学课程、学术研讨会等。

有神学院校的地方,应该向基督徒,包括传道人和普通信众开放,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神学院校也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对外开放。

我深知,建设这样一个图书馆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我们应该因地制宜来建立图书馆,而不是说所有的教堂不论大小都要有图书馆,有个图书角也是可以的,但是馆藏图书一定要受欢迎,不是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我的看法起码一个地级市要有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那就是相当不错的了。但我相信,它的意义和价值将是深远而巨大的。这是惠及后代、功德无量的事情。它将为我们的教会注入新的活力,助力信仰的传承与弘扬,使我们每一位信徒都能在知识的滋养下,更加坚定地走在通往永生的道路上。

教堂的图书馆不仅仅是阅览室,更是栽培信徒和传道人的另外一个禾场,也是一个基督教信仰知识服务体系。既是传承信仰薪火的属灵工程,更是培养新时代教职人员的信息基建。在这里,传道人、信徒可以透过书籍使中国基督教健康传承获得最坚实的文化根基。如此,方能使"文字布道"的传统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让每个寻求真理的人“不至缺乏”。

我在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到图书馆阅读,我甚至想过:我能不能到图书馆工作呢?这样每天都可以看书啊,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虽然现在到了网络时代,但是基督教信仰里的知识在网络永远无法满足,而且当我们拿起一本书阅读的时候,心里是多么的高兴啊!这也是我经常要倒三段公交车,到我所在的城市大连市图书馆借阅书籍的一种动力。我真心期望我的这一想法能够得到大家的关注与重视,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教堂搭建起这座知识与信仰交融的桥梁。我们交托给圣三一的真神上帝,相信随着教会的发展和复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基督教的图书馆相继设立,为传福音作出我们的贡献。

“主耶和华啊,你曾用大能和伸出来的膀臂创造天地,在你没有难成的事。”愿神赐福于我们的努力与追求!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