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7日,广州基督教中国化名师讲坛第三讲在广州基督教天河堂顺利举行。本次名师讲坛主题为《民国时期基督教中国化进路探索:以<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为中心的考察》,由暨南大学文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教授黄丁主讲。广州教会全体教牧同工近70人参加讲座。广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秘书长池建清牧师主持。
会通交融·多元探索
本次授课围绕民国时期一系列《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论著所阐发的思想展开论述。重点以赵紫宸、王治心、徐宝谦、吴雷川四位基督教先贤的论著为例,深入剖析民国时期基督教中国化的多元探索路径。
黄教授指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会通贯穿中国基督教史。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基督教思想家们试图探索基督教在中国文化境域中的会通问题。其中“神秘体验会通论”“伦理会通论”“文化革新会通论”以及“处境会通论”在基督教中国化进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处境阐释·革新融合
神学家赵紫宸先生所倡导的“神秘体验会通论”强调,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以耶稣的宗教经验为核心,基督徒应效法耶稣的宗教经验,藉个体体验与中国文化本质中的自然、伦理、艺术等不同的层面倾向进行会通,从而彰显基督教的本质与中国文化本质的融合。
思想家王治心先生提出的“伦理会通论”强调,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会通的关节点为“伦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在伦理体系层面形成了“共在”及“共构”的关系。
思想家徐宝谦先生在其倡导的“文化革新会通论”中指出,唯有革新基督教文化的重要推手:文字事工和人格感召力,基督教才能真正进入中国民众的心灵深处。
此外,教育家吴雷川先生的“处境会通论”主张以中国的具体处境来阐释基督教,强调基督教的教义和实践应当与中国社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基督教应当参与中国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撷取精华·互鉴通和
最后,黄教授对基督教中国化进路进行了若干思考。他表示,在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进程中,不能单单持守“本质主义”和“还原论”,还必须兼容“中国文化精华”与“宗教经验精华”, 且需从“大神学”意识进路出发,以基督教圣经学、礼仪学、教理学、心性学等神学建设为导向,基于社会文明、生活实践以及宗教间对话的互鉴通和,进一步探索新时代的基督教中国化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