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鼓浪屿教会与信徒故事

作者: 鼓浪隐士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7-01 13:31:44
分享与播放

鼓浪屿在中国近代时期,形成了历史国际社区,为中西文化交融、互鉴的地方。那么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鼓浪屿教会又有哪些故事呢?

1938年5月10日,大量难民涌入作为公共租界的鼓浪屿。岛上的基督徒看到这些无家可归的难民,立刻开展了救助活动。三一堂的卢铸英牧师带领教会信徒积极参与救援工作。他们不仅提供难民生活所需,还将三一堂作为临时收容所。此外毓德女中、英华中学等等学校也被充分利用,成为难民的避难所。

据厦门著名文化学者方友义先生回忆:“当时(7岁)的印象很含糊了,只记得一些稀饭、黄豆,有没有咸菜已记不清了。这些都是好心人捐赠的。好心人很多是教会的人士,当时鼓浪屿的秩序很不错。”

在难民中有不少失学儿童,为了帮助他们继续学业。教会建立了国际救济会在黄家渡难民所开办了一所简陋的难童学校,委派美国传教士卜显理和毓德女中主理福懿慕姑娘、英国教师李乐白等人负责校务。教师由逃难到鼓浪屿的小学教师和中学生担任,学生近500名。这些难民儿童在非常岁月里,获得了学习机会,太平洋战争后,日寇占据鼓浪屿,学校遂停办。

在鼓浪屿的“孤岛岁月”里,教会学校作为文化孤岛,积极从事抗日活动。比如英华中学就有教师,在课上教唱学生《满江红》,通过岳飞的爱国情怀激发抗日热情。但此时却遭到了日本人的抗议,但由于学校出于时局需要,交由英国人管理,鬼子也是无可奈何。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鼓浪屿的“孤岛岁月”就此结束,日军就此占领了鼓浪屿。岛上的教会学校(除了西班牙天主教背景的维正小学外)全部被暂时关闭,传教士被日寇关押,英华中学校长洪显理更是被日本人杀害。

而中国牧师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就在鼓岛沦陷当天,卢铸英牧师全家马上被传讯到占领军总部,但立即被释放。过了2天日军深夜无故搜查卢家,再次把卢带进厦门警察部。在狱中,卢牧师遭到非人的虐待,但蒙神的保守度过难关。在被日寇关押93日后,卢牧师得到释放。出狱后,他撰成《日寇狱中囚难记》一文,详述了日寇在监狱的暴行。

而在被日寇统治的艰苦岁月里,岛上居民同舟共济,其中也有不少感人故事。比如一些人为了生计,到附近岛屿挖野菜,有些人遇到意外无法回来。小群教会(基督徒聚会处,现在复兴堂)的信徒从回来的人,讲述中得知此事,就去告诉黄家渡聚会处的教友。他们知道后,几个人不顾生命危险,冒着狂风巨浪,驾着船前往南太武将被困人员解救回鼓浪屿。

而在1945年夏天,那个抗战胜利前夜,日本日薄西山,于是要求岛上的台湾人加入蝗军。当时担任三一堂歌颂团指挥的音乐才子陈传达由于是台湾籍,也被要求征召。可他深明大义,不愿意为鬼子效劳,于是在6月8日晚,陈传达从现在鼓浪屿燕尾山一带下海,准备游到大屿或嵩屿。可是三天后,他的尸体在鼓浪屿康泰垵被发现。多数人都认为,陈传达是死于日军的枪口。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