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候大家在基督里平安!在《乡野间的信仰守望:乡村教会的困境与突围(上)》中,我们探讨了“建堂与修缮:在现实壁垒中求存”“组建与牧养:在人员流动中扎根”“信仰纯真性:在世俗化浪潮中持守”的内容,在这里我们接着上篇的内容继续分享。
在乡村教会,“第二、三代信徒”的信仰也出现了传承危机:第一代信徒因经历神迹、苦难等个人化体验而信教的情况较多,但其子女孙辈(第二、三代)在相对和平富裕的环境中长大,缺乏父辈的体验,对传统、形式化的信仰生活容易感到疏离和厌倦。有的年轻人觉得礼拜仪式陈旧、讲道内容重复且与现代社会脱节,更倾向于转向网络、游戏或其他娱乐方式,造成青年信徒的大量流失。
这里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我们农村基层教会的负责人有的确实是文化素质、神学素质不高。有一个教会青年团契的负责人跟我讲,他说:老师,实在没办法,咱们那个教会的负责人就小学四年级文化,还挺固执。你给他提建议他不听,你再说,急眼了他就骂你。没办法,我只好就离开了这个教会到别的教会去了。这虽是个别情况,但也是实际的情况。
还有,就是留守现象与教会结构失衡:与中国广大乡村一样,教会也面临“空心化”问题。主要信徒群体为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中年骨干和青年男性严重缺失。我曾经到过几个乡村,那村子里头没有多少人住了,有的房子已经坍塌了,甚至个别严重的地都撂荒了,没人种。所以你还能指望他有多少信徒吗?这使得教会缺乏活力,承担具体事务(如场地维护、组织活动)的人手不足等。
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
4.提升传道人素质:严谨治学,准确传扬福音
传道人是上帝拣选的器皿,承担着向世人传扬福音的使命。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福音传播的效果和教会的发展。因此,传道人本身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传福音素质和水平。
传道人不要停留在神学院或“提升班”学到的基督教信仰知识,要在不断学习过程中,深入研究圣经,掌握系统神学知识,准确把握教义,同时,还要广泛涉猎哲学、历史、文化、经济等领域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在传道时做到有理有据、深入浅出,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福音。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问题。例如,有的乡村教会传道人,由于缺乏专业的训练和指导,将百姓当中所说的“天老爷”说成就是上帝。虽然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们更容易接受基督教,但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天老爷”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往往与民间信仰中的神灵混淆在一起,容易误导人们对真正的上帝的认识,甚至可能导致祭拜假神的情况发生;有的乡村教会,成立二十几年从来不走出去,不和其他兄弟教会来往,也不请基督教两会或大教会的传道人来证道,这种封闭式的方式会造成福音的不纯正,也造成了信徒的流失越来越多。
为了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教会应当加强对传道人的培训和管理。定期举办神学培训班、研讨会,邀请有经验的牧师和教师进行授课,帮助他们纠正错误观念,提高传道技巧。同时,引导他们“走出去”,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提升牧会水平和能力;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对传道人的讲道内容进行严格把关,确保所传达的信息准确无误,符合圣经的教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福音的纯正性,使更多的人正确地认识上帝,走上蒙恩得救的道路。
5.建议采用以下四种模式:“以老带新”:老传道人逐步将讲台、探访等工作交给年轻同工,进行实战指导;区域联合培训:由几个地区的教会联合起来,定期邀请神学院老师或资深牧者举办短期培训班(如释经学、教牧辅导、教会管理);网络神学课程:鼓励传道人和信徒参加正规神学院的网络延伸课程或公开课,系统提升神学素养;建立资源库:共享优质讲道视频、电子书籍和培训材料。
有的地方采取以地级市或县为单位进行以上的这些培训和教育,每年至少一到两次,效果还是不错的;有的是基督教两会和大教堂的圣职人员分片儿到乡村教会进行集中培训,这也是可以借鉴的。
四、面对经济压力:在生存线边缘坚守使命
“不能以福音养生”是一些乡村牧者的生存常态。北方有的乡村传道人,月收入普遍在 1000—1500 元,最低的每个月就500元,即使是这样有的也不能每个月都发放到位,有的传道人干脆就是义工,一分钱也没有,还要靠打工来为教堂奉献。因为有的教会真的没有钱,养活不了传道人,更不要说神学生了。这如何让传道人能养家糊口呢?部分人需靠种地、打零工补贴家用。一位在山区服侍的长老,每周要步行 20 公里、往返三个活动点,却因教会资金短缺,连购买电动车的钱都难以筹措;还有的聚会点负责人,在冬天只好出去烧锅炉,赚钱来养家;还有的一边在教会服侍,然后又开出租车,来弥补家庭的生活不足。不要以为这样做就没事了,有的所谓属灵的信徒,还论断这些教会的传道人或负责人不属灵,弄得这些传道人“灰头土脸”的。他们要生活呀,总不能躺平坐以待毙吧?
这些教会的日常开支也常捉襟见肘。电费、取暖费、简单的圣事用品采购,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稻草,甚至到了圣诞节都发愁,因为买不起圣诞节的装饰物和小小的礼品。有的教会曾因拖欠电费被断电,信徒们只能在黑天之前趁着天亮聚会;有的聚会点,在负责人家里聚会,坐的是塑料凳子,没有乐器,诗班的几位姊妹没有统一服装,只能是无伴奏的歌诗赞美……这样的场景让人看到信仰的坚韧,也折射出乡村教会的经济困局。
解决方法与建议:
1.发展“教会特色产业”,拓展教会社会功能:将教会从一个单纯的宗教场所转变为乡村社区服务中心。例如:开办留守儿童课后托管班;组织老年人健康讲座和文体活动;邀请农业专家进行技术培训;提供婚姻家庭辅导等。
注意:所有活动应在法律政策框架内,以服务社会为目的,而非单纯传教。
还可以结合乡村的资源优势和当地的土特产等,开展一些小型的创收项目,如种植有机蔬菜、养殖家禽、制作手工艺品、水果、茶叶等,由教会组织信徒共同参与,所得收入部分用于补贴教会开支和牧者生活,同时也为信徒提供一个增收的渠道。有的教会曾经考虑过利用山沟里养鸡、养鸭、养鹅,把绿色的禽蛋类注册商标出售。但是也有顾虑,怕有的人说教会不务正业。
2.建立“牧者生活保障基金”或“准备金”:由上级基督教两会和城市教会共同出资设立基金,按照比例每个月提取,为乡村牧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包括工资、医疗补贴、意外事故等,让他们能够安心从事牧养工作,不必为生计过度担忧。这个事情我曾经和有的省市一级的两会负责人探讨过,他们很赞同,但是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难就难在资金方面。
3.优化教会开支管理:成立教会财务管理小组,对教会的各项开支进行合理规划和严格控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同时,鼓励信徒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奉献,培养信徒的奉献意识,增加教会的收入来源。
4.上级基督教两会和大教会要尽量地为乡村小教会“减负”,比如说不必要的会议、检查等等。要知道,有的乡村教会进城开一次会100多公里,这路上的费用他们都舍不得,都难以拿出来,而且有的开了半天会,中午还不管饭,他们有的只好饿着肚子返回家乡;有的基督教两会一年一度的培训,三天下来,仅住宿费和伙食费每个人就要1200多元,这还不包括路费,这对于农村小教会来说,真的就是挺困的。现在的网络这么发达,没有必要非得进城开会。检查工作也是,有一个聚会点的负责人就跟我说,老师啊,愁人,要来检查了,中午在我们这吃饭,你就说再简单不也得有花销吗?总不能就让他们吃最简单的馒头、面条吧,得预备几个菜吧,得有水果吧?
这对一些小的教会来说确实是一种负担。
5.“引才难”、“留才难”,是乡村教会的一个难题。建议由市级以上的基督教两会负责给他们开工资。辽南一个市的基督教两会对于特别小的聚会点的负责人,工资由两会全额支付;对经济状况稍微好一点的教会,两会支付一部分、教堂自己支付一部分,这样就妥善地解决了传道人的后顾之忧。有的市基督教两会规定神学生必须在农村服侍2年以上,才能够进入到城市的教会服侍;还有的教会对于在乡村教会服侍多年的教职人员优先按立牧师长老等。
6.有的基督教两会召开全县的教职人员和会计、出纳、堂委会的会议,会议上强调必须保证退休的传道人的退休金,谁保证不了,谁就让位。而且会计不能凌驾于教会的负责人之上,拒绝给退休的老传道人开退休金。如果那样,那你就把公章交出去辞职。这种“硬性”的规定,保证了退休老传道人的生活。所以在这个规定之后,有的教会现任的负责人就说: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保证退休的老传道人有退休金。就是基督教两会要发挥作用,从制度上有规定。
五、内外干扰:在误解与委屈中前行
乡村教会常处于 “双重审视”之下,用我的话来说就是“豆饼传道人”:上挤下压。一方面,部分村民或村干部因不了解基督教教义,将教会活动视为“迷信聚会”,甚至传言“信教就会抛弃家庭”;另一方面,个别地区的管理部门因担心“非法聚会”,对正常宗教活动过度监管,导致信徒产生 “被监视” 的不适感;更有异端邪教到教堂来以小恩小惠、甜言蜜语拉人。
教会内部的矛盾同样棘手。因家族恩怨引发的信徒派系对立、对奉献款使用的猜忌、对牧者的不信任、为了进诗班、要当班组的负责人等等投诉、举报、告状等,都可能让教会陷入内耗。一个教会的同工想要读神学,因为已经快60岁了,没获得批准,于是就开始抓住教会的枝节问题,告状上访,导致教会暂停了两年多,辛辛苦苦积累的30多万元奉献款也被没收;还有因为和教会负责人有不同意见,一气之下,把仅有不到100人的教会信徒拉走了三分之一,另立山头……
解决方法与建议:
1.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定期举办教会开放日活动,邀请村民和当地管理部门参观教堂,介绍基督教的教义、礼仪和教会的社会服务工作,增进他们对教会的了解和理解,消除误解和偏见。
2.积极参与和响应地方政府的号召,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荣神益人。
3.建立健全教会内部管理制度:制定明确的教会章程和议事规则,规范教会的组织管理和决策过程;成立监督小组,对奉献款的使用等进行监督,确保公开透明,减少信徒的猜忌和不信任。
4.开展“和谐教会”、“主内一家亲”的建设活动:通过组织信徒共同参与公益服务、文体活动等,增进信徒之间的感情,化解矛盾和冲突;牧者要发挥调解作用,及时处理教会内部的纠纷,营造和谐的教会氛围,做到同心合意。
5.警惕和密切注意异端邪教。因为农村的信徒,大家都互相熟悉,都是乡里乡亲的,突然来了陌生的人那就要警惕了。在我走访的乡村教会里经常会听到有传道人介绍,有异端邪教的人来到教会,为此他们有的也制定了预案。
6.基督教两会要为传道人“撑腰打气”,不要听到有的投诉或者所谓的举报,不调查真相就对基层的传道人采取措施,这样会伤害到基层的传道人。要体谅他们在基层服侍的难处,即使有过错,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就不要一棍子打死。当然这不是包庇,而是爱护。
六、人才匮乏:在青黄不接中寻找传承
“送不出去”、送出去回不来,这是乡村教会的一个不好破解的难题。有的聚会点好不容易动员了一个义工传道去读神学,结果中途又“打道回府”,回到了家乡;有的送出去之后,就不回来了,谁愿意再回到穷乡僻壤的小教会“受穷”、挨累?乡村教会最严峻的挑战,莫过于传道人的“断代危机”。走访中发现,超过 60% 的乡村教会没有专职牧者,是由退休教师、热心信徒等“义工”负责带领。有的教职人员要负责两个以上的聚会点,而且相聚也比较远,乡村的路也不好走,甚至去了以后就四、五个信徒,牧养都有点问题,更不要说有人给出油钱和路费了。而有的义工传道本身文化水平就不高,就是凭着一股热情,加之缺乏系统的神学训练,讲道内容多依赖经验积累、家长里短的,难以应对信徒的深层信仰困惑。
年轻一代传道人的流失更令人忧虑。城市教会的优厚待遇、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着神学毕业生流向都市,造成有的城市大教会的传道人坐“冷板凳”,每个月只能讲一次道;而乡村教会却是极度缺乏传道人牧养。据介绍:某神学培训中心每年毕业 50 余名学生,选择回乡村服侍的不足 5 人,这种失衡状态正在加剧乡村教会的人才荒;也有的教会拿出了仅有的经费培养了一个神学生,毕业之后去了深圳的一家教会服侍了。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有的乡村聚会点负责人就只好把家里的人安排到教会服侍,因为每个月只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而且还不能按时支付,谁也不愿意来呀,这都是无奈之举。
解决方法与建议:
1.与神学院校合作开展定向培养计划:选拔乡村教会的年轻信徒,由教会和神学院校共同资助其完成学业,毕业后回到乡村教会服侍,并签订一定期限的服务协议,为乡村教会输送专业的牧养人才。
2.神学院校应该考虑,对来自于乡村教会选派的神学生在学费、教材、住宿、伙食等方面给予适当减免的优惠;也可以效仿有的神学院号召有能力的教会或神学生出资帮助他们。
3.加强对“义工传道人”的培训:定期组织义工参加神学培训课程,邀请资深牧者进行辅导和讲座,提高他们的神学素养和牧养能力;同时,建立义工之间的交流平台,促进经验分享和相互学习。这方面有的是基督教两会每年都坚持一两回的培训;还有的基督教两会每年搞一次义工集中讲道,然后点评;还有的举办“乡村牧者论文/讲道比赛”,优胜者保送读神学,学费由区会承担 70%,效果也是很好的。
4.改善乡村牧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高乡村牧者的待遇,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住宿、办公条件,解决他们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同时,为年轻牧者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如引入“第二技能”培训——缓解“单腿走路”收入焦虑,可以与县级职教中心合作,开设电商直播、农产品品牌、民宿管理等周末班,牧者夫妻可免费参加。让他们感受到在乡村服侍的价值和意义,吸引更多年轻人扎根乡村。这方面做起来也是不容易的,但是基督教两会和大教会要尽力吧。
七、接受神学教育和按立圣职的苦恼
一些乡村教会的负责人,只是一个义工传道,没有备案,也没有读过神学。就因为这些,有的传道人干了大半辈子,还是一个义工传道。这就不便于在农村教会的牧养和一些圣礼的举行,比如说圣餐礼、圣洗礼等等。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村教会的发展。最为严峻的是,由于从严治教,没有备案的传道人就不允许讲道了!
为此有的基督教两会采用了一种“名誉长老”的办法;还有的为这些超龄的老传道人举行大约一年左右的短期培训,然后发结业证,这样他们就有可能备案,有传道的资格。这些值得借鉴。
面对这些困境,乡村教会的突围之路或许在于:在坚守信仰核心的同时,探索“本土化牧养模式”——比如培育乡村信徒中的平信徒负责人,将传统农技培训、留守儿童关爱等服务融入教会事工,既回应社会需求,也让信仰扎根生活。更重要的是,需要建立城乡教会的互助网络,让资源流动起来,让关爱传递下去,使这些散布在乡野间的信仰火种,既能抵御风雨,也能照亮人心。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