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中年诗班的一位姊妹发信息和我请假,说她由于店里工作繁忙,时间上不好协调,无法参加那次诗班的学习。我表示理解,毕竟在服装店上班,时间安排有冲突也是正常的。后来我们又聊了些别的,忽然她发来一张截图,是她们店里一些会员的基本信息。起初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发这个给我。紧接着她撤回了消息,解释说发错人了,是经理要检查。
这个小插曲看似与我们无关,却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发现,她们店铺对会员的信息掌握得相当详细,包括姓名、生日等,并且还会在会员生日时发送祝福。目的很简单:通过细节关怀留下好印象,维护客户关系,促进再次消费。
就连做生意的人都能把关怀做到这个地步,教会呢?按理说,我们更应该彼此关心,那我们是否也做到了如此细致的关怀?至少在弟兄姊妹生日或有需要的时候,我们的关怀还做得不够到位。
其实,这涉及一个根本的问题:教会应当是什么样子?如果应当是一个充满关爱的地方,那么它必然洋溢着彼此的关心与包容。弟兄姊妹之间互相关怀、彼此体谅,同工之间和睦相处,大家在彼此的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愿意花时间了解对方的需要,无论是生活中的困难,还是心灵上的困惑,都能及时伸出援手。
当有弟兄姊妹生病,教会同工或弟兄姊妹能主动问候、关怀;当有人遭遇挫折,能给予鼓励、支持;当他人取得成就,能一同喜乐、感恩。这样的关爱不应只停留在表面,更要走进彼此的内心,记得对方的喜好与避讳,在重要的日子送上真诚祝福,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与归属,在这样的氛围中被建立、共成长。
不仅如此,大家还是平等的。无论贫富贵贱、地位高低,彼此之间没有隔阂,更没有“上下”之分,每个人都被尊重和接纳,不因身份差异而产生距离。在这里,大家以弟兄姊妹相称,在信仰道路上携手同行,分享见证,也分担重担。富足的不会因财富自夸,有权的不因地位自傲,贫穷的不因缺乏自卑,平凡的也不被忽视。
在灵里我们是合一的,同是蒙恩的罪人,也同是被爱的儿女。这种平等的关系让教会成为一个没有门槛、充满包容的属灵大家庭,每个人都能放下外在标签,向彼此敞开,在真诚的相交中得着安慰与力量。
但这只是理论上的分析,现实又是怎样的呢?
有些教会并非充满爱,而是等级分明、规矩严苛,甚至将世俗的身份地位带入教会,形成无形的“小圈子”。有权有势者前呼后拥,成为焦点,而普通信徒却常被冷落,他们的声音无人倾听,需求也难被关注。
在这样的环境中,“弟兄姊妹”的关系不再纯粹,彼此之间多了猜忌与隔阂,少了真诚与接纳。一些教会领袖不是以谦卑服侍人,反而利用“权柄”谋取私利,或在教会中树立个人权威,要求信徒绝对服从,让教会成了彰显地位的场所。更有甚者,制定各种严苛、不合情理的规定,用条条框框束缚信徒的属灵生命,让教会失去应有的温暖与活力,也使许多寻求归属的人望而却步。
对此,我有一点体会。对教会来说,我们应多倡导“爱”,而不是“管”;对信徒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在家庭、工作之外再找一群人管束自己,而是渴望一群人的真心关怀;对我们这些侍奉主的人,这也是践行主的教导、遵守祂的吩咐。
主耶稣在世上时,总是以慈心接纳每一个来到祂面前的人,无论是税吏还是罪人,祂都不嫌弃,反而主动关心他们的需要,医治疾病,安慰心灵。我们作为跟随者,更应效法祂的榜样,在教会中营造充满爱与接纳的氛围。惟有这样,教会才能成为神所喜悦的地方,成为信徒心灵的港湾,让更多迷失的灵魂在这里找到归宿,感受神的爱与恩典。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