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总是在老家、常住的家以及现在孩子读书租的房子这三个地方来回跑,所以聚会的地方也会随之变动,也就接触到了不同的教会。
在老家聚会时,传道人可能由于原先文化基础较弱,也没有读过神学,所以讲的内容都比较简单和浅显;而在常住的家附近,教会的传道人有牧师和神学生,大家一听就能知道是受过系统神学训练的,而且他们所讲的内容也很接地气。在县城的时候,我也听过几位不同的传道人,有的讲得还不错,但也有让人听不懂的。讲章中不时出现“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文,我不仅听不明白,甚至失去了继续听下去的兴趣。我努力去跟上,但实在是水平有限。我观察其他一些弟兄姊妹(多以年长的为主),有的眯眼打盹,有的眼中露出迷茫,还有的干脆坐不住了。我不会讲道,只能从一个“外行”的视角来看:无论采用什么样的传讲方式,最终目的都应当是让大家听得明白、听得进去。
要融入信徒之中
不论传道人的解经多么精妙,总要深入信徒中间,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关心什么、是如何理解的,这样才能根据他们的实际光景调整所讲的内容。如果只是坐在办公室里构思讲章,即便从释经上看完美无瑕,确实是一篇好讲章,但很有可能大家听不懂。
真正有效的传讲,应当像一座桥梁,连接真理与生活,让经文的智慧能够回应信徒日常的困惑与需要。只有走进他们的生活现场,了解他们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才能让信息真正“落地生根”,被听见、被接受,最终转化为生命的力量。否则,再精深的神学理论,若脱离信徒真实的生命体验,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法触动人心。
比如,一位神学生在解释什么是“主”的时候这样说:既然认耶稣为我们的主,就说明他能作我们的主;既然他能作我们的主,就意味着大事小事我们不能自己决定,总要寻求他的心意,这才算是真正以他为主。
他既没有引用英文、希腊文或希伯来文,也没有使用深奥的神学术语,但就是这样朴素的说法,反而让大家都能理解。这种贴近生活的表达,就像用大家熟悉的乡谈诉说真理,毫无距离,让人一听就明白“主”的权柄以及如何在日常选择中信靠他。其实许多深奥的属灵真理,本就蕴藏在生活点滴中,关键在于传讲者能否放下知识的架子,用听众能体会的生活经验来类比和解释,让抽象的信仰概念成为可实践、可触摸的生命指引,而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条文。
不要为了高大上而高大上
当下教会中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不少传道人似乎是为了“高大上”而“高大上”。他们好像追求一种效果:只有多使用让人听不懂的引据(比如一些传统中国文化内容和深奥的神学词汇)和表达,才显得自己更有文化和学识,以此彰显自己的水平。
这种做法往往在讲台与听众之间筑起一道无形的墙。那些堆砌的专业术语和生僻引用,看似展示了知识储备,实则可能掩盖了对真理核心的把握。当传讲者过度注重形式上的“高深”,就容易忽略会众是否真正接收了信息。毕竟,教会的讲台不是学术研讨会,传讲的终极目的不是彰显个人学识,而是让真理如种子一般落入听众的心田,生根发芽。真正有能力的讲道,应当像清澈的溪水,让不同生命层次的人都能看见水底的真理磐石,而不是用华丽的辞藻筑坝拦水,让真理无法滋润干渴的心灵。
要做谦卑侍奉的人,而不是凌驾于信徒之上
我们要做谦卑服侍的人,要与弟兄姊妹打成一片,而不是用各种方法把自己抬高,凌驾于信徒之上——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在弟兄姊妹中间树立权威和话语权。实际上,真正的属灵权柄从来不是靠外在形式或地位来确立的,而是源于对上帝的敬畏与对弟兄姊妹的爱心。
当传道人放下身段,走进信徒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困惑、分享他们的喜乐、担当他们的难处,才能真正成为羊群的牧人。这种亲近不是刻意表演,而是从心里视自己与众人同为蒙恩的罪人,是同走天路的伙伴。正如耶稣基督,本有神的形象,却取了奴仆的样式,亲自为门徒洗脚,他的谦卑为我们立下了最完美的榜样。
如果传道人总是端着架子,以距离感维持所谓的“权威”,只会让信徒感到生疏,也会使自己的心与羊群渐行渐远。唯有以谦卑的心与弟兄姊妹彼此相爱、互相建立,才能让教会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让真理在爱的氛围中自然流淌,使每个人在这团契中切实感受到上帝的同在与恩典。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乡镇教会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