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读了两本使我生命得到翻转的好书。一本是《返璞归真的牧养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另一本是《与马同跑——耶利米的非凡人生》(南京大学出版社)。作者均为被誉为“牧者中的牧者”的美国作家尤金 ·毕德生。
《返璞归真的牧养艺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牧师这个职分的认知。在我有限的认知当中,牧师是一个废寝忘食,没有休息日,像陀螺一样不停旋转的人——除了主日证道、主持婚礼和追思会,就是受邀到处讲台侍奉,布道,宣教……他们是整日待命的救火员,随时准备冲进各种灾难中救助,因此他们大多数的状态都显得疲惫不堪,健康不佳,时不时的家庭也会出点状况。
但是毕德生以大量亲身经历的事实和感悟,为读者娓娓道来一种可以返璞归真的牧养艺术。本书的叙述仿佛炎热的盛夏季节吹来的一股清凉之风,帮助读者从人为制造的混乱和无序当中,瞥见一线生机盎然的教会复兴的景象。这些启发和非常实用的建议,至少让我不再恐惧成为牧者或传道人了,感觉诗人般的牧者也不再是梦幻了。
在《返璞归真的牧养艺术》一书中,作者认为牧师身份的本质,迫切需要用不忙碌的、颠覆性的和末日启示性的这三个形容词来重新定义和澄清。大多数牧养工作都发生在主日之外的六天中,因此牧者应该给予它们同等的重视,既能下到平地的人群中展开闲话漫谈的侍奉,也能在日常繁忙中持续操练祷告的艺术,即在每个地方每件事上留心神的作为,张开眼睛发出赞美和祷告!甚至牧师和诗人可以成为友伴。并且使用第一语言,就是祷告的语言,关系的语言成为爱的回应和亲密的交谈。真正的祷告是在主动与被动语态之间,以中间语态的方式发生的。牧师应努力使教会成为一个以灵魂医治而非教会经营为第一要务的牧师,接受古圣先贤而非当代牧师们的指引,正视无力感和历史健忘症等新的病症,系于桅杆却坦然享受安息。
反思在过去的服侍中,我也是一心想要通过具体做了什么事情来表现自我,以为服侍的意义在于充分展示自我以便作美好榜样,启发别人,还美其名曰“活出来”,如今想来我真是幼稚可笑。其实,真正的工作不是自我表现,相反,卓越的工作者操练的是自我抑制,让工作自行进展。在神的家里工作的人应该是一个谦卑自隐的仆人。
过分自我炫耀会使工作遭受破坏,成为一种自我投射和自我放纵的恶行!由此我终于明白了“他必兴旺,我必衰微”才是一切美善之工的写照啊!我目前正在学以致用:在看似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中,在买菜、洗碗,做家务,外出健身,超市购物和小组团契中,体会和感悟这种消极“无能”的微妙之处。我在努力学习全然交托,不再试图掌控,让祂的意志可以自由自在运行。
另一本《与马同跑——耶利米的非凡人生》则帮助我看到耶利米这位先知不平庸的生命画卷:虽敏感忧伤,却充沛饱满;虽孤独坎坷,却英勇坚定;虽颠沛流离,却始终忠于所托……促使我反思自己的生命,不断向内看,重新学习信任,学习追求完美和卓越,犹如骏马奔跑在生命的丛林中,找到自己独特美好的人生价值。摒弃被这个世界裹挟、弄瞎了心眼而产生的茫然,颓废,立志过一种积极奔放,极富创意的生活。
上帝对耶利米说,生活并不好过,然后发问:你是想与世人漫步还是与马一起赛跑呢?耶利米用他一生的实际生活回答说,我要与这些马赛跑。事实证明,不断亲近神的耶利米,活得有尊贵,有目标,有异象,也不虚张声势,给后人留下好的榜样。他不相信虚慌的话,愿意像泥土一样被神陶造,虽遭受巴施户珥的殴打,在逼迫中留下无法治愈的伤痕,却忍耐预备己心长达23年,写下《耶利米书》。他教导群众自律,同时也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
反思我过往的生活和服侍,面对压力,我会习惯性地逃避;若遇到难以相处的人,也会与之切断关系。为此我常会陷入自怜和抱怨中不能自拔,自己也知道这样陷在苦毒和抱怨中,对灵命成长不利,但灰心和懈怠会使我听之任之。甚至我起初读耶利米书时,是不太理解和认同他的所言所行的。觉得他是一个不合时宜,很傻、很拧巴的人。我有些轻看这种人,更不想成为耶利米。但这本书彻底翻转了我的想法,发现原来正是我曾经“讨厌”的耶利米,却活出了让我骨子里羡慕的那种人生。
附:毕德生(Eugene Peterson),生于1932年,是加拿大维真学院(RegentCollege)灵修神学教授,与傅士德牧师〈Richard J.Foster〉并列北美两大具影响力的灵修作家,有“牧者中的牧者”之称。1978年起,他一边牧会,也一边开始写作。他认为牧养和写作是同一件事:都是借着祈祷、倾听,来发现上帝在人群中的作为。他的写作即是牧养众人;而他牧养教会时,也好似在写一本书。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云南一名神学生。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