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信心能治百病”的观点如此受欢迎?

作者: 苏苏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8-26 10:15:31
分享与播放

同工A老家教会的一位信徒打电话给他,说自己被检查出癌症,请同工A为其代祷。同工A答应并提醒她要去医院接受治疗。这位老姊妹说:“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太没有信心了。xxx传道人说了,他以前身体上也检查出有大问题,后来也没有去医院,就祷告,也好了。要有信心,信心能杀死癌细胞。”同工A无语,想要再次劝阻,却无奈实在讲不通,最后也只能随她去。 

在当下的教会中,仍然有很多人认为“信心能治百病”,只要有信心,一切的病都能好,还有人说“去医院看病就是没有信心”。那为什么我们会出现这样的认知呢?

一、占小便宜的思想

在教会中,有很大一部分信徒是为了病得医治来信耶稣的,他们主要的想法还是能从主那里得到免费的医治。

在这之中,有些人认为“这里有免费的医治”。去医院要花大笔钱,不划算,他们更倾向于用“信心”这种看似零成本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却忽略了信仰的本质并非逃避现实的工具。这种想法把信仰简化为一种功利性的交换,把“得医治”当成衡量信心的唯一标准,反而偏离了基督教所倡导的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现实的积极面对。

事实上,医院的设立本身就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是上帝赋予人通过科学手段认识和改善自身状况的能力;寻求医疗帮助与坚定信仰并不矛盾,二者本应相辅相成,共同守护生命的健康与完整。

二、部分弟兄姊妹的错误引导

有的弟兄姊妹不是没有钱,而是陷入“去医院就等于没有信心”的误导。有的老同工会有这样的引导,在他们的观念里,将医生的医治和上帝的医治对立起来,认为只要是寻求医生、医院的医治就等于违背上帝信心的教导,故而竭力反对。

他们常常引用一些经文片段,却忽略了圣经中关于“爱人如己”也包括爱护自己身体的教导,将属灵的信心与现实的责任割裂开来。这种片面的引导,让一些本可以通过及时治疗恢复健康的信徒,因害怕被贴上“信心不足”的标签而延误病情,不仅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也给家庭增添了负担,更在无形中扭曲了信仰的真谛,让信心沦为一种僵化的教条,而非滋养生命、指引方向的力量。

三、有人确实经历过主的医治

为什么有人会这样引导呢?因为也确实有人经历过特殊的恩典和医治。他们并没有说谎,可能自己真的得到过主这样的医治。但存在这样一个认识误区:主在特殊的环境下医治了自己,这就能代表其他人也能得到这样的医治吗?

主确实会给生病的人带来医治,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赐予医治。从现实情况来说,我们也见到好多生病的弟兄姊妹,虽然常常祷告并来教会聚会,生命也很好,也非常渴慕,最后却出了意外或者生病去世。只能说有些人得了主的特殊恩典,有些人没有得到,主权在于上帝,而不在于我们信心如何。

四、符合人的心理诉求

“信心能治百病”,其实是将医治的主权集中在我们自己这里,这更符合一般人的心理诉求。从信仰的根本来说,能否被医治在于上帝。但人更希望自己能决定是否可以被医治。

人们往往渴望掌控自己的生命,包括健康与疾病这样的重大议题。当“信心能治百病”的说法出现时,它仿佛给了人们一种错觉,即只要自己的信心足够强大,就能牢牢抓住健康的主动权,无需被动等待未知的安排。这种将复杂的生命主权简化为个人主观努力的观念,恰好迎合了人性中对确定性和掌控感的深切渴望。人们宁愿相信是自己的信心“换取”了医治,也不愿承认在浩瀚的生命奥秘中,个体的力量其实相当有限,从而下意识地忽略了信仰中顺服与交托的本质,也偏离了基督教信仰中“上帝主权高于一切”的核心教导。

五、对基督教信仰认识模糊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自己对基督教信仰认识的模糊。至少从圣经中的教导来说,主耶稣从来没有对我们说过“只要有信心祷告,病就一定能好”的话。

在福音书中,主耶稣的医治工作常常伴随着对信心的呼召,但这种信心并非简单指向疾病的痊愈,而是指向对上帝权柄的信靠和生命的归正。例如,他曾对瘫痪的人说“你的罪赦了”,又对瞎子说“照你的信心成就你”,这些经文清楚表明,信心的核心是相信上帝的主权和慈爱,而非将信心当作操控结果的工具。

当我们断章取义地截取关于信心的经文片段,却忽略“上帝旨意高于一切”的教导时,就很容易陷入一种功利化的信仰误区,把祷告变成与上帝“交易”的手段,认为只要付出足够的信心,就能获得期望的回报。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得许多人在疾病未得医治时,要么怀疑自己的信心不够,陷入自责与焦虑;要么质疑上帝的信实,动摇信仰的根基,却忘了圣经也记载了许多信心坚固的圣徒,如使徒保罗,他身上的“刺”并未因祷告而立刻消失,反而在上帝的带领下学会“在软弱中刚强”,深刻体会到“祂的恩典够我用的”。

可见,基督教信仰中的信心,从来不是对结果的盲目强求,而是在顺服上帝主权的前提下,无论环境如何,都持守对祂的信靠,相信祂的美意必成就,即使这种美意与我们当下的期望不同。

我们谈“信心不一定能治百病”,并非否认上帝的能力,而是不确定主是否赐给我们这样的特殊恩典。不要把两者混淆,否则最后不仅自己在信仰认识上出问题,还可能错误地引导他人,成了“瞎子领瞎子”。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