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们大多会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宗教旨在救人脱离苦难。因为苦难的存在,是一个不争且普遍的事实。在种种困苦与挣扎中,人们不断寻求拯救。然而,常见的途径——如政治、经济、教育等——往往只能缓解表面的问题,却难以触及人类在终极层面所面临的困境。例如人性中根深蒂固的恶,以及无人能逃避的死亡,这些都不是世俗手段所能根本解决的。人们需要的不仅是暂时的解脱,更是一种超越自然层面的拯救。正因如此,宗教应运而生。那么,宗教是如何理解、回应并试图解决人类根本困境的呢?不同的宗教自然有着不同的答案。下文笔者将分析不同宗教对“救赎”这一观念的基本理解。
一、犹太教的救赎观
我们都知道,犹太教是与基督教最接近的一个宗教。在经典方面,犹太教所依据的是《希伯来圣经》,而这部圣经也是基督教正典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太教与基督教的根本分别在于,前者不承认耶稣是基督,故此犹太教徒仍在等候摩西所预言的那位弥赛亚。在两约时期,犹太人逐渐发展出了两种方向不同却彼此相关的弥赛亚观。第一种是“现世的、政治性的弥赛亚”。这种弥赛亚观认为,上帝所赐给犹太人的弥赛亚是一位类似于大卫的民族英雄,能带领犹太人击败一切来犯的仇敌,以实现犹太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二种是“末世的、超自然的弥赛亚”。这种观点认为上帝赐下的弥赛亚是一位只在末日才会出现的“天神”,他要突然从天而降,用他超自然的力量消灭一切侵犯选民的外邦人。这两种不同的弥赛亚观都带有政治性,并不特别关注人死后的救赎。
二、伊斯兰教的救赎观
如果说,犹太教的《希伯来圣经》是基督教正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两教非常接近的话,那么伊斯兰教则在宗教的形式上与基督教十分相似。伊斯兰教无论对犹太教中的先知,还是基督教中的耶稣,都非常尊敬,只是它否定了耶稣是上帝的独生子、神人之间的唯一中保。因为在伊斯兰教看来,如果承认耶稣是神的独生子、甚至是神的话,就无异于否定独一真神的信仰。伊斯兰教非常注重末日的救赎,它认为真主安拉会在末日的大审判中拯救那些行善多而作恶少的人,惩罚那些作恶多而行善少的人。
三、道教的救赎观
道教虽源于道家,将《道德经》《庄子》等经典奉为重要典籍,但它是在东汉时期发展出来的一个独立宗教,其精神追求与道家有着较大区别。道家所追求的是“与道合一”的精神境界,信奉自然主义、无为而治等哲学理念;而道教所崇尚的则是“成仙得道”的宗教理想,透过炼丹、符箓等修炼方式追求肉身与精神上的永恒解脱。
四、佛教的救赎观
佛教虽是外来宗教,但相比于道教,其影响力显得更加广泛与深远。佛教对人的苦难做出了有力的分析,认为人最基本的困境就是“无明”(即“愚昧”),而此种无明源于人对世界本质(如“空”“无常”等)的误解。人因为“无明”,所以产生贪、嗔、痴等烦恼,进而造作恶业。故此,救赎的主要途径是依靠众生自身的觉悟和力量,透过“戒、定、慧”等修行达成。尽管佛教也认为人可以获得菩萨等外力的“他度”,但菩萨的“他度”是“助缘”,并不能代替“自度”。
五、基督教的救赎观
基督教关注人的终极实存,同时也关注人在现世的生活,肯定现世生活的基本价值。基督教承认人所面临的主要困境,无论是对世界本源的误解,还是死亡对生命的摧残。但基督教认为,人的根本问题不在于“外境”,而在于“内境”;不过与佛教不同,基督教并不将“无明”视为人的基本困境。人的基本困境不是知识上的匮乏,而是人对造物主的叛逆。基督徒将这种状况称为“罪”。基督教认为,人必须承认自己在上帝面前的基本实存,承认自己是一个无力自救的罪人,才能完全信赖上帝所提供的救恩,并经历这救恩所带来的美好救赎。这种救赎不仅包括“罪得赦免”,更是“胜过一切死亡的权势”,使人能在末日的审判中站立得住,最终在永恒中得享复活的身体与生命。
结论
虽然每个宗教都发展出了自己的“救赎观”,但这些不同的救赎观仍有一些共同特质。除了基督教之外,其他宗教的救赎观或多或少都是“人本主义式”的,属于“自我救赎”的范畴。但基督教完全不同,它是“他救主义”。基督教认为“救赎”完全是上帝的作为,人是被动的“接受者”——这里所说的被动,指的是人在得救的事上没有丝毫功劳。基督徒愿将一切荣耀都归给上帝,即便是善行,也被视为上帝的恩典作用在蒙救赎之人身上的结果。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