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进入公共领域作见证——从查理·柯克的生命反思

作者: 恩歌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9-12 14:09:25
分享与播放
查理·柯克

在人群熙攘的校园里,曾有一个年轻人摆上一张普通的白色折叠桌,立起一块手写的牌子,上面写着一句挑衅式的问题:“来证明我错了。”他不怕围观,不怕嘲讽,也不怕与人辩论。他愿意与任何一个路过的学生交谈,哪怕对方强烈反对他的观点。这个年轻人,就是查理·柯克(Charlie Kirk)。

在短短三十一年的生命中,柯克以惊人的速度闯入美国的公共舞台。他18岁就创立了“美国转折点”(Turning Point USA),目标是把保守主义的理念带进大学校园。起初,这只是一张桌子、一个人、一句争议性的口号,但十几年后,它发展成拥有媒体平台、信仰网络、培训学院的庞大组织。无论人们是否认同他的立场,都不得不承认,他改变了美国青年政治的版图。

然而,就在一次演讲中,他谈论“政治暴力”的时候,子弹突然夺走了他的生命。三十一岁,正值壮年,他留下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骤然离开人世。

一段短暂却炽热的生命轨迹

 柯克的故事,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张力。他不是名校出身,也没有显赫的家世。年轻时,他只是为参议员候选人挨家挨户敲门拉票的志愿者。后来,他干脆辍学,决意全职投入政治。2016年,他公开站在特朗普身边,为其拉票助选。之后,他接手“学生支持特朗普”组织,并与自己创办的TPUSA合并。他的目标十分明确:要让年轻人的投票倾向发生改变。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奔走校园,面对质疑,迎接抗议。他不是在象牙塔里写文章,而是直面一群群充满激情、观点鲜明的学生。他愿意让反对者拿起话筒,畅所欲言,然后再回应。这种勇气和方式,使他成为一个极具争议但无法忽视的人物。

柯克的理念也越来越与信仰结合。他后来公开强调基督徒在文化和社会中的责任,提出“七座山头”(媒体、政府、教育、经济、娱乐、文化、家庭)的影响理论,认为信徒不能只在教会内部关起门来祷告,而是要进入教育、媒体、政治等公共领域,把信仰活出来。他甚至直言:“我们今天面临的危机,是因为我们不再是一个基督徒的国度。”这话或许激烈,却表达了他对信仰与社会紧密相连的深切关切。

从他的生命看基督徒的使命

柯克的骤逝,引发了许多人的震惊与讨论。支持他的人称赞他是“青年中的领袖”;反对他的人则依然批评他的言辞“制造分裂”。无论如何,他的生命留下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基督徒应当如何在公共领域见证信仰?

我们习惯在教会里分享、在小组里祷告,在安全的环境中谈论神的国度。然而,当面对真实的社会矛盾时,我们往往选择沉默。柯克的生命提醒我们,主耶稣在大使命中并没有说:“你们要在教堂里安静敬拜。”祂说的是:“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太28:19)

“去”意味着跨出门槛,走进公共空间;“万民”意味着面对的是持各种观点的人,而不仅仅是同意我们的人。柯克虽然不是完美的榜样,但他至少展示了“勇敢进入公共领域”的姿态。他愿意站出来,愿意让人知道他相信什么。

勇敢发声,不等于咄咄逼人

有人或许会担心:如果我在公共领域发声,会不会像柯克一样引来攻击?会不会被视为“分裂制造者”?这确实是现实的风险。但圣经告诉我们:“温和的回答平息怒气, 粗暴的言词激起愤怒。”(箴15:1,当代译本)勇敢并不等于咄咄逼人。勇敢,是在真理上站立;温柔,是在态度上尊重别人。柯克常常让反对者上台发言,然后再回应,这种做法本身,已经体现了一种对话的姿态。

作为基督徒,我们也可以学习这样的勇气:不必害怕别人反驳,但要愿意倾听;不必迎合主流,但要以真理说话。即便遭到拒绝,甚至被嘲笑,也仍旧坚持作盐作光。因为耶稣早已提醒我们:“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太5:11)

如果信仰只停留在教会内部,那它就成了一种“私人爱好”。但基督的福音不是私人的,它是关乎全世界的。柯克之所以创立“TPUSA Faith”,就是希望基督徒能把信仰的价值观带入公共领域,不是为了政治权力,而是为了见证上帝的真理。

今天我们看到,社会在教育、媒体、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都充斥着各种价值观的争夺。如果基督徒退缩不言,那些话语空间就会完全被其他声音占据。有人说:“信仰是私人的,别带到公共领域来。”但这句话本身,就是一种公共领域的宣言。若我们不回应,就等于默认。

生命的脆弱与使命的紧迫

 柯克三十一岁就离世,留下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这让人深切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我们常以为还有时间,等自己更有影响力、更有准备时,再来为主作见证。但事实是,谁也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日子。正因为生命有限,见证的机会才弥足珍贵。

保罗在《提摩太后书》中说:“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并用百般的忍耐、各样的教训责备人,警戒人,劝勉人。”(提后4:2)柯克或许还来不及实现他设定的目标,但他已经竭力奔跑在自己的赛程上。他的骤逝提醒我们,不要把见证的责任一拖再拖。

查理·柯克的生命短暂,却如火一般燃烧过。他让人看到:一个基督徒,即便在风口浪尖,也能勇敢举起真理的旗帜。他并非完美,他的理念和做法仍引发争议,但他至少提醒我们:信仰从来不只是关乎个人安慰,它更关乎使命。

耶稣说:“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太5:14)当我们不再把光收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灯台上,就会照亮一家人,照亮一个社会。查理·柯克走了,留给我们的提问依然回荡:在这个充满张力与矛盾的时代,基督徒是否愿意走出舒适圈,把信仰活在公共领域,让人从我们的生命里,看见基督的荣光?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