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仁信与《希望的国度》

作者: 鼓浪隐士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9-22 12:47:51
分享与播放
仁信《希望的国度——晚清西人看中国》

在近代,不少传教士来到中国,并以亲身经历写下了关于中国的著作。而英国长老会传教士仁信(James Johnston)的《希望的国度——晚清西人看中国》就是一本不错的书籍。

1845年,英国长老会组织海外宣道会,旨在向中国传福音。1847年,宾为霖受聘为其第一位海外宣教士前往中国。而仁信也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了中国。他先后去过广东、江西、上海等地,并在19世纪50年代来到了厦门。

当时厦门的英国长老会主要与美国归正会合作,牧养两座教堂(今天的新街堂与竹树堂)。同时他们也向漳州等地拓展,因此仁信来厦后,就辗转于厦门、漳州两地,为福音传播做出了贡献。但仁信在闽南的时间也就短短一年,接着就回到了英国。

尽管与很多传教士相比,仁信在华时间很短,可是却对中国充满了感情。1861年,他的女儿仁力西出生。仁信就一直跟她讲关于中国,尤其是厦门的故事,希望她日后能够前往这里宣教。而仁力西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对福建这片土地充满热情。于是在1885年来到了厦门。她在此从事福传,教育事业。尤其是为鼓浪屿怀仁女中(现在人民小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可以说仁信父女都对中国充满真挚感情,仁力西更是为此奉献了一生。仁信尽管都在英国,可十分关注中国的发展。他结合亲身的经历以及汉学家理雅各等人的书籍,写下了《希望的国度》一书,向英国人介绍这个神奇的国度。

这本小册子虽然篇幅不长,可覆盖面却很广,介绍了中国国情、人口、妇女和儿童的地位、历史、政体、文学与教育等。让当时的西方人得以简要了解中国,消除一些误解与偏见。

仁信对中国充满感情,尤其是对长城、大运河等奇迹颇为赞叹。他甚至说:“埃及金字塔系死者的坟墓,印度寺庙系活人的迷信,罗马圆形竞技场系屠杀人类与野兽以娱乐某个残酷,堕落民族之所。与之相比,大运河与长城更配得上一个伟大和自由的民族。”

此外对于中国的科举制度,四大发明等等文明成就,仁信更是不乏赞美之辞,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明的成就。难能可贵的是,在当时西方中心主义盛行,不少西方都带着救世主心态看待中国的时代里,仁信却指出:“中国虽然暂时遇到挫折,但是中华文明不会由那些烧杀抢掠的列强来拯救,它从长眠中被粗鲁地搅醒,但不会沿着老路走下去,而是有着自己的特色,充满了希望。”而中国后来的发展,证明了仁信所言非虚。足见他对中国有着深入了解。

而作为传教士,仁信自然关注中国的宗教。但他的观点与理雅各、麦都思等英国传教士比较接近,认为中国自古就有关于“上帝”的信仰,并指出有类似一神论的观念。当然这个问题值得商榷,读者可以自行判断。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