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基督教中国化?世界宗教研究所王美秀教授指出,根据学者的研究,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各派始终认为,无论何时,《圣经》所讲的福音是必须一贯坚持坚守的,但讲解的方式是可以根据时代和地域做出调整和改变的。
在接受天亚社的采访时,王教授对天主教本土化进行了介绍。她表示,教会本土化的传统自古以来一直存在,只是不同阶段教会强调的轻重缓急有所不同。
自天主教传入中国,传教士就开始尝试用中文撰写、编译和出版教理书籍,利玛窦、庞迪我、艾儒略、高一志、阳玛诺等人都留下许多作品,也培养了极少数的中国籍司铎。然而,遗憾的是,清中晚期来华的一些欧洲传教士混淆了自己的民族身分和传教士身分,丧失了“仆人”的谦卑素质,甚至在教会内部都引起中国籍教士的反感。
1919年本笃十五世发表《夫至大》通谕,鼓励在传教区培养本地司铎。随后,意大利总主教刚恒毅作为宗座代表来华,积极倡导天主教本地化,成立国籍教区、国籍修会,鼓励教堂建筑艺术风格、天主教艺术表现形式吸收中国民族艺术风格,为20世纪天主教会在中国的本地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至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逐步使用汉语做弥撒,九十年代中期中文弥撒推广实行。目前教会的圣乐艺术、绘画风格、建筑风格,包含很多很多中国艺术元素,已是不争事实。
她强调,最为关键的是,现在大陆教会的神职人员全部是中国籍的本地人,绝大多数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中青年一代,是中国人自己在自主牧养管理教会。
王教授指出,中国化应该是向教会内外和国内外张扬上述中国教会本地化的风格和特色,而不是其他。当然,不管是本地化还是中国化,都不要失去其普世特点,否则可能丧失其天主教特性和自我。
她同时也表示,对于天主教来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是个运动式的和短期的事情。同时要考虑普通信徒的心灵感受,这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