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生母亲贺美亚教给我们的交托课

作者: 恩歌
来源:福音时报
2025-11-03 11:21:15
分享与播放
戴德生母亲贺美亚

贺美亚(Amelia Hudson Taylor)是一位卫斯理宗牧师的女儿,在年幼时就成了基督徒。她的家境贫寒,16岁时就不得不开始做家庭教师谋生。那时,她的邻居戴雅各(James Taylor)已经向她表达了娶她的意愿;然而,他们必须等待他完成学业并立业安家。他们于1831年4月5日结婚;十八个月后,他们迎来了第一个儿子,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之后家中又有了妹妹戴贺美和其他孩子。

祷告的母亲

贺美亚以善良、温柔和富有幽默感而闻名。她在当地教会教授女孩们的圣经课程,备受尊敬。她也因热情好客,尤其是对陌生人和信徒的接待而为人称道。她和戴雅各致力于在敬畏和训诲中,按照主的教导养育他们的孩子。当戴德生出生时,他们就已经将他奉献给主,特别指定是为了在中国的工作(他们直到戴德生年纪大些后才告诉他)。

戴雅各一家定期去教会,并有家庭礼拜的时间,包括读经、祷告和唱诗。很早的时候,戴德生就对属灵事物甚至宣教工作产生了兴趣,说自己将来要成为去中国的宣教士。然而,当十几岁的戴德生开始在一家银行工作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在那里,他发现许多人嘲笑基督信仰,他很快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他还注意到银行里的巨富,并对金钱的爱及其所能买到的享乐所吸引。他正滑向背弃基督信仰的深渊。

大约17岁时,糟糕的视力迫使戴德生辞去了银行的工作,他去帮父亲工作。父亲虽然爱他,却对这个性格倔强的儿子缺乏足够的耐心,结果非但没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反而可能让儿子在心理上离他更远。然而,贺美亚更理解戴德生,始终对他保持慈爱、温柔和耐心。虽然她继续与他谈论他对上帝的需要,但她知道她能为他做的最好的事就是祷告,而她确实这样做了,持续了两年。有一次她离家度假时,感到一种迫切的催促,要加长并更加恳切地祷告。有一天,她感到一种重担,必须立刻为戴德生祷告,她花了数小时祷告,决心一直祷告到她确信他必得救为止。然后,她突然相信她的祷告已蒙应允,并开始为儿子的得救赞美上帝。

与此同时,在家的戴德生感到无聊,便在父亲的书架上翻找可读的东西。他找到一本名为《可怜的理查德》(Poor Richard)的福音单张,读完故事和“基督已成之工”这句话后,他跪了下来,将自己的生命交托给基督。当他的母亲回到家,他正要告诉她这个消息时,惊讶地发现她已经知道了,因为她那天一直在为他祷告。他后来才知道,他的妹妹小贺美亚早在一个月前就立志每天为他祷告三次,直到他得救。

1853年,戴德生作为宣教士前往中国,他知道他的母亲仍在为他祷告。他在创立中国内地会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该机构致力于将福音传播到全中国(在那之前,大多数宣教士只停留在沿海地区;戴德生和他的组织将福音尽可能地带到了内陆)。当戴德生在中国服事了54年后去世时,中国内地会已有825名宣教士,超过18000名中国基督徒受洗。

我们从戴德生的母亲贺美亚身上学到的是:即使是来自敬虔家庭的孩子,也可能转向世界的享乐。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家人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为他们祷告。爱他们,对他们有耐心,但最重要的是,为他们祷告。

我们也看到上帝在贺美亚生命中的作为。上帝对戴德生有美好的计划,祂让贺美亚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成为戴德生所需要的母亲来预备他。从她那里,他学会了热情好客和关爱他人;他学会了对待背离之人的耐心;他学到了祷告在信徒生命中的能力。贺美亚的信心是伟大的,这在她为儿子不住地祷告中表现得最为清晰,无论是在他的童年时期,经过他叛逆的岁月,还是在他于中国服事的期间。

深沉的悲伤与永恒的盼望

当戴德生启程前往巨大的海港城市利物浦时,贺美亚陪伴着儿子。戴德生即将踏上遥远的征程,前往遥远的工场,她希望能陪伴他到最后一刻,为他做最后一次祷告,目送他为上帝呼召他的伟大工作而离去。他永远忘不了那一天。他的母亲随他一同登上船,走进他的舱房,抚平那小小的床铺。她与他坐了一会儿,唱了一首赞美诗,然后跪下祷告。就在他们说阿们的时候,轮船的汽笛声响起,母亲该上岸了。

戴德生知道,为了他,母亲一直在尽力克制自己的情感。但在他们分别,在她上岸,在轮船缓缓离开陆地时,母亲再也无法抑制了。戴德生后来回忆说:“当分离真正开始,我永远无法忘记从那母亲心中绞出的痛苦哭声,那哭声像刀一样刺穿了我。直到那时,我才如此充分地明白‘神爱世人’意味着什么。”

当轮船驶离海岸,转向海洋,并开始渐渐消失在远方时,贺美亚思忖着,她是否还能再见到她的儿子,那载他远去的船只能否将他带回她的身边。她在不确定中、在悲伤中、在心碎的痛苦中,哭喊出来。

我们共同的悲伤体验

我们都曾目睹死亡夺走所爱之人,也都明白,那将他们渡往彼岸的舟船,永远不会再将他们带回此岸。我们都熟悉那种刻骨的痛楚、绵长的悲伤与无尽的不确定。我们都曾忍不住猜想:他们去了何方?他们此刻在做些什么?正经历着什么?是否已安然踏上一片遥远国度的海岸?我们也曾一再追问:在那地平线之外,在我们耳不能闻、目不能见、心不能感的彼方,是否真的存在着另一种生命——永恒、安宁、且充满光辉?

许多人都在试图抓住某种确定性,渴求某种保证。他们多希望至少有一个人能够回来,哪怕只有一个,能完成这趟归程,能亲口向他们证实:天堂是真的,上帝的应许是可信的,他们所爱的人安然无恙、完整如初。但即便真有一个人回来了,声称自己跨过了那蒙福之门,体验了天国的喜乐,与众圣徒和天使相交,甚至亲眼见过基督的容颜——我们又将如何?我们仍然只能依靠一个人的见证,一个见证者,一个软弱而有限的人类声音,去接受整个天国的实存与真实。

这算不上真正的保证。它不足以支撑我们度过漫漫长夜与深沉的悲伤,也不足以在哀痛如浪涛般翻涌,几乎将人淹没之时,给予我们真正的安慰。

更确凿的保证

但神为我们预备的,是更确凿的保证。神认为我们不需要倚赖那样的见证、那样的担保。祂定意赐下更好的见证,更稳固的保证。祂不叫我们把信心建立在任何亲友的话语上,而是建立在祂自己永不错误的话语之上。

如果我们连神自己的话都不愿信,又凭什么去相信一个人的话?如果我们连造我们的主都无法信靠,又为何渴望把信心寄托在受造之人身上?我们为何宁愿信人而不信神,宁愿倚靠必朽的而不依靠永恒的,宁愿仰赖尘土而不仰望荣耀?

在我们的痛苦中,在我们的悲伤中,在我们的不确定中,我们拥有上帝的话语,这位“从起初指明末后的事,从古时言明未成之事”的上帝,这位应许“我的筹算必立定,凡我所喜悦的,我必成就”的上帝。我们拥有祂确实可靠的话语:“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我们拥有祂的应许:藉着耶稣基督的复活,我们得了“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自问:如果我们不信这个,我们还能信什么?如果我们不信祂,我们还能信谁?我们还能渴望什么,盼望什么,需要什么呢?

当我们所爱的人从我们的手中被夺走,当他们离开这个世界并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时,我们拥有最伟大的盼望和最伟大的保证。我们拥有那创造我们、拯救我们、使祂儿子复活、并应许藉着耶稣基督赐给我们最终胜利的上帝,那确实而稳固的话语。当我们拥有了这话语,我们就拥有了一切所需。

贺美亚的悲伤是真实的,那码头边的哭声是她与骨肉分离时,人性最深刻的痛楚。然而,支撑她度过每一次思念、每一个不眠之夜的,不是某个从彼岸归来的水手的见闻,而是她内心深处那份基于上帝应许的、坚不可摧的盼望。她知道,她的祷告不仅改变了一个迷失的儿子,也托住了一个远行的游子。她的爱,化作了不止息的代祷;她的悲伤,最终被锚定在那超越生死界限的应许之中。

这或许正是面对亲人悲伤时,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在无法抗拒的离别和如潮水般涌来的哀伤中,我们依然可以拥有一种深邃的、不被摇动的平安。这平安并非源于对死亡的美化或忽视痛苦,而是源于对一个更大、更真实的现实的信心,那就是爱我们的上帝,祂亲自承担了我们的忧患,背负了我们的痛苦,并且已经胜过了死亡。在祂里面,分离不是永诀,悲伤的尽头是复活黎明的光芒。我们可以带着信靠,把一切都交托给可信靠的上帝,哪怕是我们最爱的家人。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