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晨的厨房里,我哼着歌把煎蛋摆成笑脸,满心期待孩子们惊喜的表情。谁知大女儿刚坐下就捂住鼻子:“这味道好恶心!”小儿子更是直接蹦到窗帘后大叫:“我不吃!我要逃跑!”热血瞬间冲上头顶,我一手一个把他们拽回座位:“今天不吃完谁都别上学!”吼完这句话,我猛然愣住——三十年前,我不也这样缩在餐桌前,面对妈妈逼我吃下秋葵而无声抗议吗?原来我们都困在了“以爱为名”的循环里。
一、代代相传的“操心魔咒”
小时候总觉得父母的关心是“甜蜜的负担”:秋裤要塞进袜子才准出门,饭碗必须吃得能照见人影。可当我们成为父母,却不知不觉复刻了同样的剧本。《小欢喜》里宋倩每天给高三女儿准备海参早餐,在书房装透明玻璃监视学习,这种令人窒息的“关怀”最终逼得孩子要跳海——这何尝不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圣经早就提醒:“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以弗所书6:4)。但多少时候,我们像推巨石的西西弗斯,固执地用自己的标准丈量孩子的世界?那天我逼孩子吞下煎蛋时,全然忘了真正的爱,从来不需要靠怒吼来证明。
二、藏在“为你好”背后的真相
操心的本质,是对上帝主权的僭越。我们总想替家人规避所有风险,却忘了每个人都是上帝独特的创造。
当父母逼孩子穿秋裤,实则是恐惧“不称职家长”的标签;当子女监控父母吃药,更多是焦虑“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些以爱为名的控制,像密不透风的蚕茧,最终困住的是双方的自由。
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揭示:过度的关心会变成毒药。就像总被提醒“小心感冒”的人,反而会对寒冷异常敏感。真正的爱需要像天父对待浪子:明知他会挥霍家产,仍给予选择的自由;当他落魄归家时,没有说教而是张开怀抱(路加福音15:11-32)。
三、在放手中学做“智慧管家”
有一位姊妹这样跟我说:“我外婆曾给我上过最生动的“放手课”。当年我执意远嫁,全家反对时,75岁的她悄悄塞给我一张银行卡:“姥姥不懂啥叫爱情,但知道圣经说‘爱里没有惧怕’(约翰一书4:18)。这钱是给你迷路时打车回家的。”十年婚姻路,这张从未动用的银行卡始终提醒她:“真爱不是捆绑,而是成为对方随时可归的港湾。”听着她这样的感慨,我好像也明白了什么。
现在的早餐时间,我会把牛奶推给孩子:“今天不想吃鸡蛋的话,下午可能会饿哦。”神奇的是,当我停止控制,他们反而开始商量:“我们比赛谁先吃完西蓝花?”这让我想起牧师的智慧:当儿子沉迷游戏时,他每天默默在儿子床头放一本《圣经》。三个月后,少年主动卸载游戏说:“箴言里讲‘懒惰人放手在盘子里,就是向口撤回也觉劳乏’(箴言26:15),我该长大了。”
结论:让爱如风托起翅膀
上帝赐予每个人自由的意志,不是要我们成为提线木偶。健康的爱,应当像园丁对待树木。修剪枯枝是为生长,却不是规定每片叶子的朝向。当我们学会 用“需要时我在”代替“必须听我的”,用“我为你祷告”代替“你不懂利害”,便会明白,真正的亲情不是藤蔓纠缠,而是如同并肩的大树——根脉在地下彼此滋养,枝叶在风中自由舒展。
正如经上所记:“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箴言3:5)。当我们把所爱之人交托给上帝,那份释然,终将开出意想不到的花朵。
祝福祷告 :亲爱的天父,求祢赐我们智慧,在牵挂与掌控间看清祢量好的界限;赐我们勇气,在焦虑时学会交托而非抓取;更赐我们信心,相信每个生命都在祢手中安然生长。奉主耶稣的名祷告,阿们。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广东一名牧师。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