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教会门口徘徊了整整十五分钟。
初夏的周日清晨,阳光透过教堂的彩绘玻璃,洒下斑斓的光影。一位慕道已久的弟兄深吸一口气,鼓足勇气推开了家附近教会的大门。
他已经关注这家教会很久了。此前线上的讲道以及该教会在公众号上发布的每日灵修总能触动他的心弦,他自己夜里也常常读圣经读到流泪,无数次幻想过自己能走进一间真实的教会。可当他真正踏入这个空间时,一股熟悉的焦虑感还是瞬间攫住了他。
教会的门敞开着,大厅里已经有不少人,三五成群地笑着交谈,每个人看起来都那么自在、熟络。这位弟兄试图找个不那么显眼的位置,目光却不自觉地回避着那些善意的眼神。有人朝他走来,脸上带着温暖的笑容,正准备开口说“你好”。他的心脏开始狂跳,他仓促地挤出一个僵硬的微笑,身体却已经下意识地向后退了半步,恨不得立刻隐身。他能感觉到自己的手心在冒汗,喉咙发紧,那些准备好的自我介绍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一刻,他强烈地渴望着被接纳,却又深陷在社交的泥沼中无法自拔。对许多社恐者而言,走进教会的那一步,远比走进信仰本身还要艰难。
一、内向是选择,而社恐是挣扎
我们常常把“社恐”和“内向”混为一谈。但只有真正理解它们的区别,教会才知道自己该为谁腾出空间、该在哪些地方收敛声音。
内向不是毛病,它只是人的性格、气质之一。内向的人喜欢独处多过群聚,习惯在角落慢慢观察、慢慢适应。他们或许不爱站在聚光灯下,但如果你坐下来跟他们好好聊一会儿,他们会慢慢放开自己。他们需要的是空间,而不是拯救。
但社交焦虑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又称社恐)不一样。社恐不是性格,而是恐惧本身。那是一种明明没发生什么,却已经开始冒汗、心跳、脑袋空白的状态。别人一句简单的“要不要介绍一下你自己”,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场足够让人整晚失眠的灾难。这种恐惧有时说不上来,它可能与成长中的某些创伤有关,也可能只是身体里的某根弦一直绷得太紧。你以为他不爱热闹,其实他只是害怕出错;你以为他不回应是不想信主,可他脑子里正在翻滚一百种回应方式,最后哪一种都说服不了自己。
要知道这份深层恐惧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它并非是社恐者的自主选择,而更像是一种身心不由自主的反应:社恐者往往极度在意他人的看法。他们可能会过度解读他人的眼神、表情或语气,将微小的细节放大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这种对“出丑”的预期,是他们回避社交的主要因素。有时候,社交技能的缺乏也会形成恶性循环。当一个人不确定如何开启话题、如何维持对话或如何得体地结束交流时,这种能力上的不足会进一步加剧他们的焦虑感,使他们更不愿尝试社交,从而陷入一个不断回避的恶性循环。
所以,如果我们连这点都看不见,就容易给他们贴错标签。正是这些复杂而深层的恐惧,让社恐者即便内心渴望与他人连接、渴望融入群体,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寸步难行。对教会和牧者而言,需要超越表象,看见并理解这份隐形的需求与焦虑,这是我们能真正为他们敞开大门、提供真实帮助的第一步。
二、信仰不是社交:让我们先放下“表现型基督徒”
信仰,在其最核心的本质上,是个体生命与神建立连接的深刻旅程,它关乎内心深处的转变、价值观的重塑以及对永恒真理的追寻。然而,在今日教会中,我们却常常看到一种“表现型基督徒”的现象,他们将信仰的重心从内在的生命更新,悄然转移到了外在的社交展示与形象维护上。其背后隐藏着对“人的肯定”的过度渴求,以及对信仰真谛的曲解。错误的根源在于将信仰误解为一种社交货币,一种用来融入特定群体、获得认可甚至扩展社会人脉的工具。在这样的语境下,信仰的实践不再是为了取悦神或追求个人灵性成长,而是为了“在人前显得虔诚”。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交媒体上的“信仰展示”:现今,社交媒体无疑是“表现型基督徒”的主战场。朋友圈里充斥着精心挑选的圣经金句配图、感人肺腑的祷告文案,或是参加教会活动时的刻意摆拍。这些内容往往带着浓厚的滤镜和修饰,意图营造一种敬虔、蒙福的形象。然而,当我们留意其平时私下的生活状态,却可能发现这些“信仰内容”与他们日常言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这种表里不一,不仅是对信仰的亵渎,也让旁观者对基督徒群体产生误解。
2、教会活动中的“Cosplay”:对于“表现型基督徒”而言,教会不再是寻求真理、彼此扶持的心灵家园,而更像是一个社交俱乐部。他们热衷于参与各种教会活动,积极争取在公众场合发言的机会,甚至不惜通过奉献财物或时间来获取人群的赞赏和认可。他们的关注点在于是否被牧者注意到,是否在教会中有良好的名声......而非自身生命的成长与对神的委身。当赞美诗歌响起时,他们或许唱得最响亮,但他们的心是否真的被神的话语触动,却是另一个问题。这使得信仰成为一种肤浅的表演,丧失了其内在的真实与力量。
3、对术语的滥用: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对“属灵术语”的频繁使用,有时甚至脱离了语境。他们可能轻而易举地引用圣经章节,脱口而出“感谢主”、“荣耀归主”等短语,仿佛这些词汇本身就代表了虔诚。然而,这些术语在他们口中,可能仅仅是习惯性的表达,而非发自内心的感动或深刻的理解,沦为一种空洞的台词。
如此以来,对于本就在人际互动中感到不安的社恐而言,他看到的教会是一个高度社交化的秀场,里面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被置于聚光灯下,接受着比较和评判。话语权掌握在那些“能说会道”、善于表现自己的人手中。更令社恐者困惑的是,那些在人前称颂主名的人,在私下却未必活出真理;那些高举爱和宽容的人,在面对真实关系时却充满防备与冷漠。对一位本就敏感的人来说,这种前后不一的氛围,会让他怀疑:这就是所谓的信仰吗?
如果教会的关注点只放在要改善信徒“老龄化”的局面,忽视了对会众中每个个体个性化的牧养,那么信仰终将失去其真正的力量。同时教会也不应是一个表演场,让人们为了融入或获得认可而戴上面具;它更不应该是一个“社交的竞技场”,让社恐因害怕被审视和比较而退却。
三、主亲自呼召,不急不催
我们无需立刻举手、立刻受洗、立刻加入服侍。因为圣经从未如此设限,反而呈现出一种极度尊重人内在节奏的呼召模式。从创世记到福音书,神的呼召从不是压迫式的,而是一种容许等待、容许思考、甚至容许拒绝的爱。亚伯拉罕在75岁时才回应神的带领;摩西在米甸旷野整整沉潜了四十年,神才重新向他说话;撒母耳少年时听见呼唤,也是在前三次误认之中才学会分辨神的声音。连保罗的归信,也是神在他极端敌对的状态中拦阻他、启示他——却也允许他在旷野静修三年后,才重新现身于教会中。
真正的回应只有源于自由意志,才能结出长久的果子。耶稣对自由意志的尊重也令人钦佩。祂呼召彼得,是在他打鱼撒网的清晨;甚至,在那位少年财主的故事中,耶稣看出他内心的挂虑,只“看着他,就爱他”。这爱,并非操纵他做决定,而是尊重他此刻尚未准备好的心灵。
就像那些真正懂你、爱你的人,从不会强迫你必须出现在哪里、做什么。我们的主,也从未用催促逼近我们。祂从不在人群的掌声中呼唤你,而是在你最安静的时刻,轻轻叩门。祂也懂得你的步伐需要放慢,也知道你不喜欢在灯光下讲话;祂不会责怪你一个人坐在角落,而是会走过去,和你并肩同坐。
传统的教会活动,如大型聚会、小组分享,对社恐者而言可能构成巨大的心理负担。或许教会可以尝试着力营造一种无形的接纳和隐性的陪伴。例如,在公共区域设置一些可供独坐或少人交流的舒适空间,这些空间设计上就传达出“社恐友好”的讯息。又或者,探索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模式。对于社恐者而言,线上的匿名性或半匿名性,可能成为他们迈出第一步的契机。教会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允许他们以文字形式分享感受、提出疑问,而无需面对面交流的压力。这些线上互动可以作为他们逐步建立信任的桥梁,最终若他们准备好,再过渡到线下的适度参与。
其次,我们应该看到社恐者“静默”的贡献。教会可以多鼓励他们以书面文字、艺术作品或读经笔记来展现信仰感悟,让他们的声音以非口语的方式被听见和珍视。这种对静默贡献的认可,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社恐者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间接地帮助对方缓解社交焦虑感。
四、为什么建设“社恐友好型”教会急切且必要?
在90后、00后群体中,对社恐的认知度越来越高,甚至成为一种自我认同的标签。从MBTI性格测试的流行就能窥见一斑——许多年轻人热衷于通过MBTI来理解自己的性格特质,尤其当测试结果指向内向或高敏感时,他们会将“社恐”视为一种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性格倾向,而非仅仅是需要克服的“缺点”。这种对自身社交模式的理解和接纳,使得他们对社交环境有着更高的敏感度和更具体的需求。
在另一方面,他们习惯于一种轻量化、弹性化的生活方式,更倾向于选择性地汲取信息和参与活动,不愿被某种固定模式或长期承诺所束缚。可是基督信仰所要求的,往往是深刻的委身、持续的学习、规律的聚会和生活上的改变。这种对深度投入的要求,与年轻人追求灵活、不愿被“捆绑”的心理形成矛盾。他们可以接受信仰带来的美好感受,但不愿接受它可能带来的约束和责任。
福音本是面向万民的,不应因个体的性格特质而设立无形的障碍。如果教会无法适应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社交语境,那么福音的门就可能在无形中对他们关闭。建设社恐友好型教会,意味着我们要主动跨越这道隐形的藩篱,用更具包容性和弹性的方式,将基督那份“不急不催”的爱,带到那些渴望被理解却又害怕被要求的人面前。
其次,这是对“教会是基督的身体”这一真理的深刻实践。基督的身体是由各样肢体组成的,包括那些内向、高敏感、甚至有社交恐惧的肢体。如果教会的环境让一部分肢体感到不适,无法真实地存在和成长,那么这个身体就是不健康的。建设社恐友好型教会,是提醒我们重新审视教会文化中可能存在的“外向偏见”,积极为所有性格特质的人创造被接纳、被赋能的空间。这帮助教会整体生命力提升。塑造出一个真正健全的身体,让每一个部分都发挥其独特的功能,无关个性或贡献。
主耶稣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参太11:28)我们为社恐者敞开大门,远不止于接纳,更是我们自省和反思的好机会。同时,教会要超越外部形式与社交习惯的壁垒,去构建一个由内在生命联结、而非外在表现定义的共同体。以基督那份无条件的爱与无限的耐心,叩开社恐者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让每一位在社交中挣扎的肢体,都能在此找到真正的归属,并在彼此的理解与接纳中,一同映照出上帝那兼容并蓄、无与伦比的荣耀。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上海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