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慎入“婚介圈”:从实操风险谈事工定位的思考

作者: 朱添瑜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7-24 10:34:23
分享与播放

我们教会计划开展“婚姻介绍”业务,对此我持反对意见。我在原来的工作中认识一位婚介所经营者,我曾深度协助他工作两年,对这个行业有一定的了解,想结合经验谈谈看法。

首先,开展“婚姻介绍事工”是需要经费的,且并非小数目。仅靠弟兄姊妹的爱心奉献是远远不够,如果收取费用,即使只是成本费,也容易引发“教会是否在利用信徒需求牟利”的质疑,损害教会非营利、服务性的形象。如何保持事工的“服务性质”而不沦为一项“业务”,这是很难平衡的难题。

而且,婚姻介绍既然作为事工,就不能马马虎虎,免得虎头蛇尾、见证不美好。但要想认真做起来,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从日常运营、活动组织、个案跟进、专业的匹配技巧、心理知识、再到细致的背景核查和运营管理能力等,每一项都不能少。

这些工作都需要专业的团队打理,可“不盈利”的团队未必甘心长期投入。即便团队中大部分人信主、有爱心、有精力、有空闲的时间,但中间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小插曲,这件事情就做不起来。

这就引出我要说的第二点,也是很现实、很重要的问题:隐私与保密问题。婚介涉及极其敏感的个人隐私,比如情感经历、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健康等,这些信息需要完全真实地登记。如何确保信息绝对保密,防止泄露造成尴尬甚至伤害?这必须由专人负责,而且得是有经验的专业人士。

再次,退一步说,即便不依赖专业团队,只靠同工的热心和主的带领,可敢说自己“完全摒弃老我的主权,完全顺从主的安排”的人不多。如此一来,教会同工在筛选单身信徒的信息和给他们介绍对象时,就可能无意识地带入个人偏好或对“理想信徒配偶”的刻板印象,导致结果不理想。

关于如何定义“合适”的标准,比如:信仰虔诚度、年龄、收入、教育、家庭背景……筛选过于严格可能导致一方错失良缘,过于宽松则失去意义且增加风险。这个“把关”的角色本身就很敏感,对同工的要求很高。

此外,无论参与者或其家长是否信仰基督教,都会天然对教会婚介抱有过高期望,认为经教会“把关”或介绍的对象就一定是“合适的”或“蒙神祝福的”。然而,婚姻的成败涉及复杂因素,教会无法保证结果。如果经教会介绍的伴侣关系出现问题,比如:严重冲突、分手、甚至不幸遇到品行不端者——教会可能面临指责、抱怨,甚至法律诉讼风险,尤其是交往双方涉及到金钱往来和纠纷的情况。一句“教会介绍的人也不靠谱”,会对教会声誉造成沉重的打击。

以上说了这些教会要参与婚介的弊端,下面说一说我的一些建议吧:

一、着重于婚恋教育、价值观引导和婚前辅导。在对信徒的婚恋方面,建议着重给予他们基于基督教价值观的婚恋教育和婚前辅导,而不是直接给他们介绍对象。

二、教会积极组织健康多样的社交活动,创造自然相识的环境。在教会内营造开放、友爱、彼此尊重的环境并不难,这样的好氛围能为弟兄姊妹提供轻松自然的认识机会,让信徒自行发展关系,比深度参与更稳妥。

三、资源连接。教会可了解并推荐信誉良好的、理念相符的专业婚恋服务机构或平台给有需要的信徒,教会本身不直接参与介绍对象

四、小范围、非正式的互助。在教会内部,鼓励成熟的已婚夫妇或有洞察力、热心的长辈,在了解双方背景且双方自愿的前提下,进行私下、谨慎的介绍。

归根到底,我认为教会开办正式的、类似商业机构的婚姻介绍所,风险较高,挑战巨大,也并非必要方案。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辽宁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