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姊妹和我说,她看见教会的牧师有些害怕,总觉得他很严肃,看起来不是很好相处的样子,不像她以前见到的牧师很和蔼,平易近人,也很好相处。
其实,我知道她这样说的原因。她从外面务工回来没多久,大城市教会的牧师在牧养工作上比我们这里要细致很多,她一时觉得不适应也很正常。虽然这情有可原,但也给我带来思考,若是信徒觉得牧师离他们很远且不好相处,是否也会对事工开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呢?
一、带来的弊端
1、不利于双方关系的建立
牧者与信徒之间必须要有亲密的关系,因为我们都是神的儿女。无论是牧师、长老,又或者是神学生或传道,作为牧者,我们都必须走进弟兄姊妹中间。一定不要和信徒疏远,甚至使他们觉得我们离他们很远。就如当初的主耶稣,即使再忙碌,也进入羊群中间,了解他们的真实生命光景,如此才能更好地牧养群羊。
2、对教会开展圣工产生不必要的阻力
教会开展各样的圣工,绝非一人之力,而是需要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教会的侍奉队伍中,有很多同工都是从信徒中推选出的优秀弟兄姊妹,如果我们相互之间还是很陌生,甚至有些疏远,这对圣工的开展只有弊端,没有任何好处。
当牧者与信徒之间缺乏亲近感,同工协作时就容易因沟通不畅产生隔阂,难以形成默契的配合。圣工的推进需要彼此的信任与支持,若信徒对牧者心存距离感,在参与侍奉时可能会持观望态度,不愿主动投入热情与精力,甚至在面对困难时轻易退缩。这样一来,教会的各项事工难以汇聚众人的力量,去完成神所托付的使命。这不仅会延缓圣工的进展,还可能使一些原本可以蒙福的计划中途搁置,无法真正惠及更多需要关怀的灵魂。
二、引起这样现象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
1、台上的讲道大多给人留下教导人的形象
一般来说,讲道人在台上讲道的时候,大多以教导人的形象,态度更偏向严肃。虽然有些同工可能幽默些,但也不能太过于随意。因此,信徒在台下聆听时,容易不自觉地将讲道人置于“教导者”的权威位置,而忽略了彼此同为弟兄姊妹的平等关系。这种角色定位一旦固化,会使信徒在日常交往中难以放下心理上的距离感,即便生活中遇到困惑或灵里感到软弱,也可能因觉得讲道人“高高在上”而不愿主动倾诉。久而久之,讲道人便难以真正走进信徒的内心世界,无法及时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与生命光景,导致双方关系停留在“讲台上下”的单向传递层面,缺乏深入的情感连接与属灵交流。
2、私下接触的不是很多
对于基层教会来说,传道人和信徒的私下接触并不是很多。讲完道、散会后,可能就各忙各的,最多有时候做个祷告。
这种有限的互动模式,使得彼此之间缺乏深入的了解。讲道人往往只能看到信徒在教会场合中的一面,却难以知晓他们在家庭、工作中面临的具体挑战,以及这些挑战如何影响他们的信仰生活。而信徒也很少有机会在非宗教仪式的轻松氛围中,与讲道人分享生活中的点滴感悟或困惑,更别说建立起如朋友般的信任关系。长此以往,双方的交流就局限在特定的宗教活动场景内,无法延伸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导致彼此的认知停留在表面,难以形成真正的心灵契合。
3、事务的忙碌,致使探访的时间越来越少
教会一直都是“羊多牧人少”的格局,对传道人来说,尤其是那些有显著恩赐的,要忙碌的事工就更多,这也就会占据他们大量的时间,使得在探访事工上花费的时间也就越来越少。
但不论多忙,一定不能停止探访。对大多数的弟兄姊妹来说,还是希望教会的牧师或传道人去探访和祷告的,这样他们的心里会很高兴。当牧师或传道人带着真诚的关怀走进信徒家中,坐在他们的客厅里,倾听他们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为他们的困境祷告,为他们的收获感恩时,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远比在讲台上的宣讲更能触动人心。
当信徒感受到被重视、被关爱,这种情感上的连接能极大地增强他们对教会的归属感。而传道人也能通过这样的探访,更真实地了解信徒的信仰状态和生活需求,这样在后续的牧养工作中更有针对性,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事工偏差。此外,探访过程中建立的信任关系,还能让信徒更愿意敞开心扉,主动向传道人倾诉内心的挣扎与疑惑,这不仅有助于传道人及时给予属灵的引导和帮助,也能让教会的牧养工作更加贴近信徒的实际生活。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其实就是一个交心的过程,只要我们因着主的爱和恩典彼此真诚对待,相互真实帮助,自然就能拉进彼此之间的关系。当我们的内心没有距离的时候,不论是对属灵生命的建设,还是做圣工,都会更加地便捷。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基层教会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