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清晨,细雨过后的小城在小鸟啼鸣中苏醒过来,这是晋南西北地处吕梁山区深处的一个小县。在通往县城的一座高架桥旁,矗立着为数不多的几栋高层,路旁淳朴的农民在地摊上陈列着自己刚收获的带着露水的蔬菜瓜果,这才是真正的无公害。楼下的街心公园是海棠公园,精心栽植的各色海棠,经历过春季争奇斗艳的芬芳,而今硕果挂满枝头,很是诱人。墙上的大红标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令人心情舒畅。伴着悠扬的音乐,一群中年妇女翩翩起舞,这独特的景致展现了这一方百姓的幸福生活。
蓦然我看见了高楼下红色的十字架,一栋二层小楼就是教堂所在。沿着曲折的红色步道,来到教堂门前,正面墙上立着“基督教会”红色铁艺字和十字架,正面墙上的灰色被风雨侵蚀得斑驳陆离,印证着岁月的沧桑。
东方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映照群山,车辆的喧嚣、欢声笑语使这个县城充满活力。这天是主日,人们或骑车或步行陆续走进教堂,赞美的歌声回荡在山野。教堂里,一张张朴实的笑脸,流露着从主而来的欢喜快乐,伴着琴声口唱心和,发自内心地歌颂赞美。
此后是祷告,人们开口祈祷,用心灵和诚实向主交托祷告仰望,许多人泪挂腮旁、倾心吐意与主亲密交通。无论是白发苍苍的奶奶,或是带着草帽的爷爷,或站或坐,都在低头闭目默想祈求。
九点半礼拜开始。虽没有城市教会的庄严圣礼,但程序也很正规,有问安,宣读《使徒信经》,也有读启应经文,还有代祷。近二十多人的诗班身着领口绣着十字架标识的白色圣衣,声音嘹亮地颂唱,使全场无不深受感染。
证道的牧者是教会的女传道,当天分享的证道主题是“信徒当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她的分享深入浅出,紧扣圣经,用特有的乡音土语娓娓道来,并且很接地气地举了一些当地人熟知的见证,令人很感兴趣。一个半小时的证道,期间很少有瞌睡打盹的,大家被神的话深深吸引。
这次聚会有一百多人。当地的一个长老家里才开了几天感恩会,他的女儿身患不治之症,然而经过大家同心合意的祷告,奇迹般地好了,福音因此在当地传开了。本次聚会邀请了市里的传道人来分享,这也增加了聚会的吸引力。
讲道的女传道四十多岁,早年毕业于燕京神学院,毕业后扎根于山区教会二十多年,每月只有几百元的生活费,在艰苦中侍奉。她一开始步行去服侍,后来骑着摩托车,足迹遍及各个活动点。毕业第一年,她就首先举办了一期培灵会,效果很明显。当时的聚会条件很差,来学习的同工睡地铺,但这也阻挡不了大家的对神话语的渴慕。他们回去以后,在各地建立了各个活动点,点燃了福音的火种。山庄的一些老百姓第一次听到了耶稣,认罪归信后扔掉了过往所崇拜的偶像,摆脱了令他们恐惧的“毛嘴神”的束缚捆绑。
后来又有两位年轻的姊妹也考上神学,毕业后他们投身于教会的服侍,并结婚成家。每年各村的聚会,还有村城里的祷告会、诗班、圣乐队活动、以及红白喜事,她们忙得不亦乐乎。老一辈的牧者对她们也很关心,为了让她们安心服侍,还在教会安排了住处。她们逐渐独挡一面,成为担负起教会事工的支柱。她们有系统的神学准备,并在各项服侍中学以致用,将一些现代的牧养理念融入到基督教中国化的具体实践中,教会不断有了新起色。教会组建了青年团契,诗班的诗歌赞美水准不断提升,还有了专业司琴,并且逐渐完善礼拜主持礼仪。教会还推行了抄写圣经活动,我见到一个弟兄以工整遒劲笔法所抄写的圣经笔记,礼拜完了他还在那里专心致志地抄写,满是敬虔。还有几个姊妹为新来的人代祷,她们的祷告是那样的恳切,如同骨肉至亲。
回家的路上弟兄姊妹的喜乐之情溢于言表,他们七嘴八舌地说:“别看我们这儿是山区,神不丢弃我们,教会这个大家庭很温暖,有许多的感恩见证,几天几夜也说不完,你说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爱神呢?”
回看教堂屋顶的十字架,在阳光照耀下,如同金灯台熠熠生辉,映照着这个山区小巷,沟沟梁梁一派生机。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山西一教会同工。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