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谋生到使命:重寻工作的意义

作者: 恩歌
来源:福音时报
2025-11-04 16:15:06
分享与播放
咖啡,工作

你是否也曾感到,工作只是日复一日的循环,是为了房贷、车贷、子女教育而不得不背负的重担?这种“不得不”的感觉,常常让我们精疲力尽,甚至心生厌恶。我们与工作的关系,仿佛陷入了一场僵局。然而,这场困局不是无解。通过重新审视我们与工作的关系,我们可以找到一条从被动“谋生”到主爱上工作的路径,让劳碌的工作不再是诅咒,而是承载使命的旅程。

我们为何与工作“脱节”?

要解决问题,首先需要正视问题的根源。一位牧者分享过,他在年轻时在餐厅打工的经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许多人职业倦怠的核心——“脱节感”。对他而言,那份工作之所以痛苦,不是因为工作本身多么繁重,而是因为它与他生命的主旋律完全脱节,那时他每天想到是为神学事工装备自己、服事教会、建立家庭。餐厅的工作像一个孤岛,孤立于他生命意义的海洋之外,其唯一目的就是“赚钱”。这种目标与意义的剥离,使得工作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劳役,一种与灵魂无关的机械运动。

这何尝不是许多当代职场人的真实写照?我们成了“打工人”、“码农”、“牛马”,这些略带自嘲的称呼背后,隐藏的正是深深的疏离感。我们努力工作,却感觉只是在为一个模糊的系统运转,而非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或服务于一个崇高的目标。就像《耶利米哀歌》中所说:“人在幼年负轭,这原是好的。”这句话肯定了劳作的必要性与锻炼价值,如同中国古人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但当工作仅仅停留在“糊口”层面,与内心的追求、家庭的幸福,乃至社会的贡献失去连接时,虚无感和无意义感便油然而生。

因此,我们讨厌的或许不是工作本身,而是那种“脱节”的状态。我们的身体在忙碌,灵魂却无处安放。认识到这一点,就是我们转变的开始,我们需要为工作重新“接线”,将它接入我们生命意义的电网。

“职业”到“天职”的惊人一跃

既然“脱节”是病根,那么“连接”就是药方。如何连接?一个关键的思维转换在于,将我们的“职业”视为“天职”。“职业”的英文是Job,常常指向一份获取薪水的岗位,而“天职”的英文Vocation,则源于拉丁文,意为“呼召”。这意味着,我们的工作可以不仅仅是一个饭碗,更可以是一份来自上帝的呼召,是上帝赋予我们特定角色和任务,并为我们装备了相应才能去完成的使命。

具体而言,将工作看作“天职”意味着:

发现恩赐,而非盲目攀比。相信上帝赋予了你独特的“才能”。你的任务不是盯着别人的跑道,而是找到自己的赛道并全力奔跑。即使两个人从事相同的职业,其方式和贡献也是独一无二的。一个追求“匠人精神”的手艺人,其工作的神圣性不亚于一个在讲台上的教师。

服务他人,而非唯利是图。工作的价值不仅在于KPI和薪酬,更在于它如何利他。无论是制造一款好产品、提供一次专业咨询、清扫一条街道,还是诚信经营一家企业,只要是以正直和爱心去做,你就是在参与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践行着“服务”的真谛。

荣神益人,活出尊严。在信仰的维度下,工作的终极目的是荣耀上帝,并以爱服务邻舍。这使得最平凡的工作也具有了永恒的意义。正如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所强调的,一个农妇在厨房里的忠实劳作,在上帝眼中,与一位牧师的讲道同样神圣。这打破了职业的“神圣”与“世俗”的壁垒,赋予所有诚实劳动以无上的尊严。

“虚空”中如何“享受”?

观念转变了,但现实的工作依然充满压力、重复和不如意。这时,古老的智慧书《传道书》为我们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指引。所罗门王在经历人间一切的繁华与劳碌后,发出了千古慨叹:“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他诚实地告诉我们,在这个看似不完美的世界里,劳碌的成果可能转瞬即逝,伟大的事业终将移交他人,这一切都可能带来强烈的虚无感。

然而,他并未止步于悲观,反而指出了一条充满智慧的光明之路:“人莫强如吃喝,且在劳碌中享福。我看这也是出于神的手。”(传2:24)这里的“享受”,绝非浅薄的享乐主义或“躺平”哲学,而是一种在深刻认知现实后,依然能保持的、积极的、感恩的生活姿态。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做到感恩领受,将每日的饮食、工作的机会、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生命的馈赠,心存感激。这正契合中国人所崇尚的“感恩之心”与“知足常乐”的智慧。每天上班前,为有一份能够供养家庭、发挥才能的工作而感恩,心态便会截然不同。

其次,是过程导向,不过分执着于最终那个可能“虚空”的结果,而是学习在工作过程本身中找到乐趣和意义。享受解决一个技术难题后的豁然开朗,享受与团队协作完成项目的默契,享受在服务客户时带来的价值感。这本身就是一种奖赏。

最终,我们要安于“份”内。理解并接受上帝为我们量定的“疆界”或“份”,不为自己无法控制的事过度焦虑,在自己的岗位上“尽人事,听主命”。拥有一种清醒的智慧,能让我们避免无谓的内耗,将精力专注于当下能做好的事。享受工作和享受工作的果实,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礼物。当我们以这样的心态去工作时,即使环境艰难,我们仍能在其中体验到一份从内而生的、超越环境的喜乐与满足。

在平凡中铸就不朽

最后,也是最为基石性的一步,是为我们的工作注入永恒的视角,从而克服对“虚空”和“死亡”的终极恐惧。

如果死亡是一切的终点,那么史蒂夫·乔布斯再伟大的创新,也无法挽救他生命的消逝,其影响力也终将在时间长河中褪色。这无疑会消解所有意义的根基。然而,基督的复活带来了革命性的视角。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中宣告:“你们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连接于永恒。当我们为着荣耀上帝,服务他人而工作时,我们的工作就与一个永恒的国度连接起来。即使是最微小的善行,最不起眼的忠心,在上帝眼中都有价值,并且这价值会存到永远。你精心写好的一段代码,你诚实完成的一次交易,你对学生的一句鼓励,其意义都超越了时空的限制。

其次,我们需要超越死亡。 复活的确据告诉我们,生命不止于今生。我们在今世忠心的工作,其意义和果效会以我们未知的方式,带入那个被更新、超越的“新天新地”之中。我们的劳苦,因着与复活之主相连,拥有了不朽的性质。最终,我们需要活在“小故事”于“大故事”中。我们需要将自己的“小故事”(个人的生活与生命)置于上帝救赎世界的“大故事”中。这样,我们就能看清自己的角色,明白无论岗位高低,我们都是宇宙宏大叙事中的一员,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仅仅活着就是一个奇迹,我们都被赋予了在这台“生命大戏”中一个有台词的角色。在这个视角下,我们彻底破除了“职业贵贱论”。

工作占据了我们生命大半的光阴。我们若愿意摆上自己,便能在各自的岗位上,从被动“忍受”工作,变为主动“享受”工作的使命,让每一天的劳碌,都成为回应上帝呼召,服务身边众人,活出丰盛生命的独特舞台。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在主里面的劳苦,不是徒然的”,因此,我们可以靠着主,在工作中寻见的真正安息与终极满足。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