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究流量的社会里,教会也不例外,也需要大量的流量。只有更多的人涌入教会,尤其是那些未信的人,那么听到并接受福音的人数及几率才会更多、更大。
自古以来的教会也都深知这样的道理,不遗余力、想方设法举办各类布道会、营会等,目的就在于吸引更多的人,引导更多的人归入基督。教会传统的复活节、圣诞庆祝会,其实在感恩、庆祝的同时,也是为了引入更多人流。
有流量就有了变现的机会,流量越多,往往也就意味着有了更多的变现机会。世界上很多的人和机构之所以追求流量,目的就在于此,就是要变现。那教会呢?可以肯定的是,教会也不能只看重流量,也需要“变现”,不能把流量看成是流水席一样,吃好就走,不再回头。
只不过教会看重的“变现”有所不同,不是现金,而是福音与基督,也就是教会引流的核心目的——让人认识耶稣基督,并进而信靠基督,成为基督徒,成为教会中的一份子,时常参加聚会,尽信仰的义务。
要实现流量变现肯定要有一定的策略,不然的话,流量只会是躺在那里的流量,甚至有一天连流量都有可能会消失殆尽。那么作为教会来说,该如何把流量变为“留量”,也就是能够引人归入基督并留住他们呢?
这是教会需要迫切思考的问题之一,不然的话,流量也只是流量,对福音与教会皆无益;而且,前期付出的努力也等于白白浪费。具体的方法是什么呢?从把流量变为“留量”的角度来看,教会可能需要思考如下问题:
一是教会硬件环境如何?教会的硬件环境与教会的建设有关,也与日常的维护有关。对于大多数教会而言,硬件建设并不是随口说说就可以完成的事,但日常的维护与打理却是可以做到的;而且,会直接影响那些“流量”的观感。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慕道友进入教会,眼睛所看到的尽是乱糟糟的景象,卫生间污垢严重、物品凌乱不堪、板凳脏兮兮的,那么想要这个“流量”对教会,乃至于福音有好印象,很难,进而发展成为“留量”也不现实。
二是接待素养如何?有些教会门前的接待人员有一个习惯,就是会盯着人看,尤其是没见过的人,若是穿着拖鞋等,不仅不被允许进入教会,还会被教训一番。因此,被拒绝进入教会的人有不少,也多次出现口角,闹出矛盾。
教会有教规,但对于那些初来乍到者呢?在讲究规矩的同时,还需要讲究服务。他们对教会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那些接待的服务人员,若能微笑、真诚、温暖,避免被审视的尴尬或冷漠,那么也就为接近福音打好了基础。
三是信息内容如何?邀请新人做客,不会平白无故,总会有一定的内容,于教会而言,其内容通常是信息的宣讲、现场的敬拜。那么问题来了:信息的质量如何?能否贴近现实或能否深入人心呢?
现场的敬拜也是如此,只要有聚会,敬拜少不了,新人聚会也是如此。那敬拜的质量如何呢?是不是跑调、有杂音?还是能够引导人进入敬拜的状态?这些都很重要,信息与敬拜的内容只有入了人心,才有留下来的可能。
四是接下来的关怀如何?肢体们有一个共识,就是引流容易,留住人却难,为什么呢?之所以难,可能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接下来的行动,只是指望着那些决志信主的人主动回来,这有可能,但概率较小。
这种情况给教会反馈了一个问题,即引流之后,并不能停止行动,不要以为事情就成功了,其实,引流只是个开始,顶多算成功了一半,相对来说,接下来的“留人”才最为关键,那如何做呢?
首先,最初的几天极其重要。对于那些有价值的引流目标,教会应当抓住机会,及时交流沟通,比如互加微信、建立微信群,时常给予问候、关怀。
其次,给予合适的栽培。人到了什么样的光景,就应当给予什么样的牧养,给予慕道友或初信者的牧养可以先从福音信息探索、兴趣小组等开始。
然后,制定合适的成长路线与角色定位。神的儿女作为教会的一员,这就要求他们对上帝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要发挥出肢体的功用。这些不仅有助于促进生命成长,也因为有了参与,有助于更好地委身于上帝与所在教会。
当然,教会也要知道一件事,能够留住人的最关键因素乃是基督的爱与吸引,只有基督才能留住人;所以,教会在使用策略的时候,一定要依靠基督,为了基督,且要以基督的爱去关怀人,以基督的心去吸引人、留住人。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