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斗兽场:饶恕的公开“驯化”
我们这个时代奇怪的习惯之一,便是将一切神圣的、令人震惊的事物,都驯化为一种可以理解、可以管理的平庸之物。就好像一群天真的动物学家,在捕获了一头喷火的狮鹫之后,不遗余力地向公众解释,这其实只是一种叫声比较奇特、羽毛颜色比较鲜艳的鸡。而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危险,是成功地说服了自己。
在亚利桑那州那座巨大的、如同现代罗马斗兽场一般的体育馆里,全球观众就目睹了这样一幕捕获与驯化的全过程。
舞台上站着一位新寡的妻子,埃里卡·柯克。她的丈夫,查理·柯克,刚刚在几天前被一颗来自百米之外的子弹夺去了生命。
这是一场清晰无误、被仇恨所驱动的政治谋杀。
那个扣动扳机的年轻人,泰勒·罗宾逊,几乎是查理·柯克所有公开言论所指向的那个“他者”的典型化身:一个思想激进、与“铁杆MAGA”父亲决裂、并与一位跨性别者相恋的青年。
仇恨的逻辑链条在此形成了一个冰冷的闭环:言语的仇恨,催生了子弹的喷涌而出。
于是在这座为六万名观众搭建的、临时改造的圣殿里,这位遗孀做了基督徒唯一该做,却也是世人眼中最不可理喻的事情。她在一片寂静中,清晰地说道:“那个年轻人,我原谅他。”
瞬间,掌声如雷。
人们起立、流泪。
现代世界的镜头、麦克风和无处不在的眼睛,忠实地记录下了这神圣的一刻。一种超越性的、不属于这个世界的美德,就这样降临在我们这个由钢铁、玻璃和政治口号构成的冷漠缺爱的世界里。
二、世界的“二重奏”:一种危险的解释
倘若故事到此为止,大可以将其视为又一个圣徒故事的现代翻版。我们可以为主的恩典在人心中的胜利而高唱赞美诗,为一位姊妹在极度悲痛中所展现出的、属天的力量而感谢上帝。
不过魔鬼最狡猾的伎俩,从来不是公然地反对神圣之物,而是悄悄地坐在旁边,用一种极为相似、却又截然不同的语言,去“解释”、去“利用”、最终去“稀释”。
紧接着,同一个人群在为这份神圣的饶恕献上热泪与掌声之后,又将同样热烈的欢呼,献给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唐纳德·特朗普走上同一个讲台,用一种近乎是故意形成对比的坦率说道:“这一点我跟查理不一样。我恨我的对手。我也不希望他们一切都好。对不起。”
一个宣扬基督耶稣之爱的运动,如何能在同一场仪式上,毫无滞涩地为“饶恕”与“仇恨”这两种截然对立的宣言同时加冕?那些为埃里卡的恩典而感动落泪的基督徒,为何又能为特朗普的复仇誓言而纵情欢呼?
现代的分析家们,那些聪明的、却对灵魂之事一无所知的“动物学家”,立刻为我们提供了标准答案。
他们称之为一种“精心编排的二重奏”,一种“共生的二元性”。
在他们的叙事里,埃里卡的饶恕是一种“软实力”,用以抢占“道德制高点”,在修辞上“解除批评者的武装”。
特朗普的仇恨则像是一股真实的力量,专门用来调动他那些基本的选民,保证他的慈悲不会被错当成软弱。
饶恕为复仇提供了道德的合法性;复仇则为饶恕提供了力量的保证。
多么精妙,多么高效。
一个看似矛盾的信仰难题,就这样被转化为一个完美无缺的“战略传播”模型。
正是在这种解释中,我们看到了那头来自天上的狮鹫,被成功地关进了贴着“政治策略”标签的鸡笼里。基督教信仰中最核心、最“不合时宜”、最具颠覆性的奥秘——饶恕,就这样被“聪明人们”“驯化”了。它不再是那个能震动地狱根基、让魔鬼战栗的超自然之举,而仅仅沦为了一种在文化战争中“精彩地解除对方武装”的有效工具。
三、各各他山上:饶恕的真正根基
我们必须以一个基督徒最基本的真诚,去戳破这个现代世界的危险谎言。必须大声宣告:真正的饶恕,从来就不是一种“策略”!
当埃里卡·柯克说出“我原谅他”时——如果这句话是真诚的(我们也只能从真诚的角度去探讨属灵之事)——那么它所连接的,就绝非任何一种地上的权柄或政治议程,而是直接连接着两千年前各各他山巅上那个最黑暗、也最荣耀的时刻:
耶稣在十字架上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路23:34)这句话在当时的人听来,是人类历史上最失败、最无力的宣言。这是一个被钉在木头上、即将窒息而死的人,对祂那些耀武扬威、大获全胜的敌人们,所发出的一句貌似“莫名其妙的呓语”。有什么“策略”可言?解除了谁的武装?
然而,正是这句最无力的“痴人说梦”,成为了颠覆世界历史的支点。
说出这句话的,并非仅仅是一个名叫耶稣的拿撒勒人,而是道成肉身的上帝自己。祂所宣告的,是一种来自创造主权柄的赦免。这种饶恕的本质,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行动;不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而是一种权柄的施行。祂宣告的是:尽管你有罪,尽管你钉我于十字架,我依然选择不将你的罪归于你,我选择亲自承担这罪的代价。
这才是饶恕的真正含义!不是忘记,不是“算了”,更不是一种为了赢得辩论的修辞技巧。这是一个神圣的、代价高昂的、撕裂天地的交换!
因此,基督徒的饶恕,本质上是一种“忆起”而非“忘记”。我们之所以能够饶恕,不是因为我们忘记了自己所受的伤害有多深,而是因为我们清晰地“忆起”了我们自己那本不可饶恕的罪,是如何被上帝那更加深不可测的恩典所饶恕的。
我们在饶恕他人时,不是在扮演上帝,而是在模仿那个“蒙了一千万银子债”却被主人免了债的仆人。我们之所以去行那“七十个七次”的饶恕,仅仅是因为我们自己早已被饶恕了“七十个七次”的无数倍。
饶恕从来就不是强者对弱者的恩赐,而恰恰是承认自己是弱者的罪人,在上帝面前唯一的、也是最荣耀的回应。
实在来说,这是一种属灵上的“破产宣告”,承认自己没有能力去憎恨,因为我们自己就活在被赦免的恩典之中。任何试图保留“憎恨的权利”的行为,都等同于否定了自己得救的根基。
四、敬虔与权力的偶像
现在让我们回到那座体育馆。当我们用真理去审视时,其内在的危机便隐约显现出来。
那同时为饶恕与复仇欢呼的人群,他们所崇拜的,既不是那位在十字架上施行饶恕的基督,也不是那位在罗马法庭上执掌赏罚的凯撒。他们崇拜的是一个由两者拼接而成的偶像。这个偶像承诺给信徒们一种前所未有的、也是最诱人的交易:你可以同时拥有基督徒的“道德光环”,和凯撒门徒的“现实力量”。
这个偶像好比在对其追随者说:看呐,我们的代表,那位圣洁的遗孀,她实践了最艰难的基督教之爱。这证明了我们是站在上帝一边,我们是正义的、蒙福的。所以当我们去恨我们的对手,当我们呼吁最充分和最终的惩罚时,我们所行的便不再是出于血气的复仇,而是替天行道的神圣之怒。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将“饶恕”与“复仇”打包在一起售卖的“信仰产品”,是基督教信仰最危险的敌人之一。因为它看起来太像基督教了。它所使用的都是我们熟悉的术语:恩典、复兴、殉道者、爱、恨……它将这一切都从其原有的神学秩序中抽离出来,重新排列组合,最终指向的不再是那位荣耀的基督耶稣。
这正是偶像崇拜的本质之一:不是公然地否认上帝,而是用一个更贴近人的需求、更能解决现实问题的形象,去取代那位又真又活、却也“不合时宜”的上帝。
那位要求我们“爱仇敌”的上帝实在太不近人情了!
那位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的上帝实在太消极避世了!
所以让我们来创造一个更完美的“上帝”吧——一个既能让人在主日唱着《奇异恩典》,又能在周一到周六理直气壮地“恨我们的对手”的上帝。
这不是只在很远的那个地方发生的事,而是会以各种不一样的样子,出现在每个时代、每个国家的教会门前。
它可能会以“社会公义”的样子呈现出来,跟你说为了有个更棒的社会,那些妨碍进步的“顽固不化的人”是该被憎恶的。它会以“守护真理”的样子出现,跟你讲为了维护教会的纯净,那些有着不同神学观点的兄弟姐妹,是能够被当成敌人去对待的。
无论以何种面目出现,其核心的诱惑始终不变:试图说服人们,可以将基督的饶恕之道,与这个世界所信奉的仇恨与斗争哲学,进行某种形式的融合与妥协。它在引诱众人相信,饶恕是一种可以为我所用的工具,而不是一种必须将自我彻底拆毁和重建的生命本身。
五、回到原点:从上帝的安慰中获得力量
那么,该如何警惕这个看似强大、无懈可击的现代偶像呢?
答案或许恰恰就在埃里卡·柯克那个被过度分析、被政治化的行动最原始的起点。她曾描述过辨认丈夫遗体时,看到他脸上有一种“微弱而近乎宁静的表情”,一种“蒙娜丽莎般的微笑”。她将其解读为“上帝在悲剧中给予的巨大怜悯”,并坚信丈夫“死时是快乐的”,没有遭受痛苦。
请注意这个细节。在这里,饶恕的种子就已经种下了。它并非始于一个公开的、面向全球直播的政治宣告,而是始于一个私密的、在停尸房里与上帝相遇的瞬间。
它始于一种超越人类理解的、从上帝而来的安慰。
正是在那个时刻,她所看到的,不再仅仅是一具被仇恨所摧毁的冰冷尸体,而是一个被上帝的恩典所保守、所接纳的灵魂。
当她确信上帝已经以祂的怜悯拥抱了她所亲爱的受害者时,她才获得了那种超自然的力量,去以怜悯拥抱那个施害者。
回到那个最私密的、个人与上帝相遇的原点。我们必须不断地回到我们自己的“停尸房”,那个存放着我们最深的伤害、最无法释怀的怨恨、最觉得不公的记忆的地方。我们必须祈求圣灵光照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仇恨的狰狞,而是上帝恩典的“微笑”;不再是无法愈合的伤口,而是基督耶稣那可以覆盖一切的宝血!
只有当我们个人、真实地经历这种从上帝而来的、使死人复活的安慰与赦免时,才能获得真正的、不可动摇的饶恕的能力。这种能力,绝不会沦为任何政治运动的“软实力”,也不会与任何形式的“仇恨”并行不悖。它本身就是一种最坚硬的力量,是一种让所有算计和个人崇拜都哑口无言的力量。
埃里卡·柯克的故事,最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这个时代最惊心动魄的属灵战场图景。
一位姊妹,在经历巨大创伤后,行使了基督徒那最神圣、也最艰难的权柄:饶恕。
我们的责任,是穿过众声喧哗,直视饶恕行动最核心的本质:那是忆起自己如何被基督耶稣那更破碎的身体所拯救后,所发出的、微弱却足以震动这个灰蒙蒙世界的、对上帝恩典的回应。
爱罪人、怜悯凶手,不是纵容罪,而是守住爱。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