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力基(RudolfChristian Friedrich Lechler)为德国来华宣教士,他在华52年,为巴色会(今香港崇真会)的重要同工之一,他对客家人的信主贡献极大。
1824年7月26日,黎力基生于德国西南部多瑙河边上的亨德辛根。父亲是一位路德宗的牧师,他是家里第三个孩子。他从小在属灵的环境下成长,并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会了圣经神学、教会史、拉丁语、希腊语、法语等学科。年长后黎力基本想闯荡商场,但完成商业学业后却染上重病,经过上主的医治才脱离危险。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认识到上主的伟大,于是放弃商业,立志成为宣教士。1844年8月进入巴色会受神学训练,毕业后被按立为牧师。
1847年,巴色会决定在香港设立传教站,向中国宣教。于是派遣黎力基与韩山明两位牧师来华。他们先在布吉、沙头角等地宣教,建立学校、神学培训班,太平天国暴乱发生后,很多客家人逃到香港避难,黎力基与同工看到他们无依无靠,就收留了他们,很多人因此见证到基督的美善,纷纷归入主的名下,不久香港就建立起客家人的教堂。
黎力基是汕头宣教的先锋,1849年2月12日(一说1847年),黎力基自南澳、潮安转到澄海盐灶布道,至次年6月先后为8名信徒施洗,这是教会在潮汕的首批信徒。1852年已有13名信徒受洗,此时一场逼迫随之而来,当地官府与士绅反对福音传播,赶走了黎力基。虽然黎遭到清政府驱逐,但福音之火并没有因此熄灭。盐灶在英国长老会的宾为霖带领下,信徒人数日益增多,兴建了多处教堂。
韩山明牧师安息后,黎力基遂挑起巴色会在华事工的重担。黎力基先后七次进入大陆,在潮汕、梅州一带探访超过200多个城市和乡村,虽然屡次被驱逐,传道工作非常艰苦,但仍然坚持下来。到1874年,他与同工们建立了51所传教站,56间学校。受洗者超过2000多人。黎力基也继承韩山明的事业,在客家人中宣教。他除了遵循韩的宣教策略外,还把《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等翻译成当地方言。黎力基看到客家人生活的地方地少人多,生活困苦,流浪者甚多。于是在1882年,与英属南洋殖民地当局达成《莱克勒-梅德赫斯特协议》,分批把客家人移民到东南亚垦荒。这些客家人在南洋吃苦耐劳,通过辛勤劳动发家致富,并促进了当地发展。
1899年,黎力基离开中国,回到德国安享晚年。1908年3月29日安息主怀,在世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