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世纪修道主义

作者: 宇薇
来源:福音时报
2019-06-07 20:48:42
分享与播放

一、分辨修道主义与苦修主义

修道主义与苦修主义意思并非完全相同。前者泛指一般的远离世俗负累,专注于某个宗教目标的生活形式,基督教的修道主义始于四世纪,多在群体中以固定形式进行。后者则指着某种对付罪恶与获得善行的特殊操练方法,例如长时间禁食或遵守食物禁戒、完全沉默、保持警醒,甚至打苦鞭苦待自己等等带有镇压肉体的苦行味道的操练方法。苦修主义早于耶稣时代已颇流行,而在初期教会多以个人方式进行。此外,也有一些独自远离凡尘,躲在山林或沙漠旷野修道的隐修土。他们有些采取苦修的形式,也有些专事冥想祈祷。他们的修道形式,称为隐修生活。

二、修道主义兴起的原因

初期教会的禁欲苦修主义。严格履行奉献所有的使命。初期教会十分强调道德操守的重要,他们认为基督徒须严格保持贞洁敬虔,不容罪恶相侵,更必须贯彻信仰的各项要求,不容有任何妥协或宽容的余地。

1、受希腊文化二元论影响——重灵魂、轻肉体

修道主义认为灵魂是比较圣洁、高级的部分,圣体是有罪的,比较低级的成分,所以需要藉着禁欲主义,将灵魂从身体的牢狱、囚禁中解放出来。一个追求长进的基督徒,应该是看清身体的需求和物质的享受,因此,禁欲主义成为基督徒追求敬虔的一个指标。

2、教会世俗化

教会国教化以后,就不免会世俗化,神职人员也渐渐腐化,大批异教徒为了世俗目的进入教会,这些信徒的品质低劣。一些有志之士,想与世俗的教会划清界限,出世的思想渐渐提升,修道院成为当时对抗腐化教会制度的一种理想形态。

3、信徒追求与神亲密关系的管道

当时教会公共崇拜仪式化,使得有心追求的人,得不到满足,向往追求个人与神更亲密的关系。

三、修道主义的发展

1、东方的发展

东方的修道主义创始于埃及,有一位信徒安东尼,领受了马太福音19章21节中耶稣对那位少年财主所说的: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开始离群索居,过着克己的生活,后来仿效的人渐渐多了,分成独居式和群居式的修道主义。

后来有人改革,在埃及的南方创立第一所团体式的修道院,制定崇拜的方式,以及生活的规章,也设立一位院长来管理修道院。不久也出现了女修道院。女修道院可以说是古代先进的妇女运动,使妇女不需要依赖婚姻也可以生存。

东方曾经出现比较极端的修道方式,就是用标新立异、愤世嫉俗的方式来修道。东方的修道主义,常常以苦待己身的形式出现,既反基督教的精神,也不合乎人道。东方的修道主义,在形态上比较孤僻、个人性。

2、西方的发展

1、圣本笃修道院(或称本笃会)

西方最早最有名的修道院就是圣本笃修道院,这个修道院比较合乎中庸之道,接近人性、优美、平和。除了每天的崇拜以外,也规定修道士都要工作。修道院认为:懒惰是领会最大的仇敌。所以,修道士都要在田野工作、耕地、种菜、养活自己,也要在书房读书、抄写圣经。这种自食其力的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

2、奥古斯丁修道院(或称奥古斯丁会)

奥古斯丁修道院在十一世纪创立于意大利北部以及法国的南部。有三个著名的规例:安贫、守贞、顺服。后来在西欧广为流传。基本上都接受奥古斯丁的神学思想:人在救恩上是无能为力的,人需要上帝的恩典。奥古斯丁修道院也肩负起教牧的责任,在医院里有重要的服务。

3、西笃会

这是法国的另一个修道院,强调简朴、克己,后来也传入了英国。修道院与官方教会是分开发展的,但是当官方教会腐化的时候,就希望修道院帮助他们协调冲突,因为修道院通常比较高超、清廉、容易取信于民。

4、道明会(即:多明我会)

修道会有成为乞食修会(或称,托钵修会),彻底遵守贫穷的教规。西方最有名的两个分别是道明会与方济各会。

道明会的创始人是西班牙人道明(圣多明我),他主要的负担就是帮助异端归正。方济会与道明会的特点就是强调安贫与传福音。

5、法兰西斯修道会(即:方济各会)

创办人是法兰西斯(圣方济各),是十二世纪的意大利人。法兰西斯在一次教会崇拜中,马太福音10章耶稣差遣十二使徒的话,如号筒般临到他,他决志出去传福音。外出的时候,身上不带钱,过着绝对贫穷的生活。后来追随的人越来越多,都立志要过贫穷的生活,而且两个两个出去传福音,随走随传。

法兰西斯修道会的特点是:1、安贫,认为财物是身外之物。法兰西斯坚持不要为明天的需要忧虑。2、崇尚自然,博爱万物。喜爱大自然,喜欢与动物接触、相处。3、注重学术,他们落脚于大城市工作,有很多大学的教授、神学家是属于这个修会。

6、第三修道士

方济会与道明会又为平信徒设立另一种修道方式,使信徒不必出世,在家里就可以修道,成为第三修道士。所有的信徒都可以参与修道,只要自己愿意,不需要放弃自己的财产,可以一方面从事世俗工作,一方面遵守教规,实行比较严格的灵性操练,例行禁食、祷告、施舍、行善等。

四、克吕尼运动

九世纪以后,由于当时世俗势力和社会风气的渗入和影响,许多修道院修规废弛。为了对本笃会进行改革和重整,910年左右有亚吉田公爵敬虔者威廉在法国东部的克吕尼建立一座修道院,以此为中心兴起克吕尼运动。

克吕尼修道院纪念使徒彼得和保罗,遵行本尼迪克规则并有严格的禁欲解释。主张修道院独立、自治、不受主教或当局的控制,但接受教皇保护。修道制度强调静修和禁欲的生活,热心服侍贫穷的人。他们在改革修道院制度的同时,也倡导教会的改革,反对买卖或者窃取圣职等。还强调“神命休战”,即从周三晚到周一早晨为纪念基督受难而停止一切武装冲突,违者要受到教会严厉的惩罚。

五、修道主义的影响

修道主义对保存文化及发展教义作出极大的贡献。特别在中世纪初期,欧洲在一片混乱的境况中,大城市没落,罗马势力日衰、蛮族兴起,倚赖城市而发展的希罗文化难以延继下去。保存着希罗文化的精华,以待日后重绽异彩的,便是修院中的修土。他们是希罗文化的监护者。当其时,只有教士或高级修土读书识字,连皇帝或贵族也多半是文盲的,反正识字不是日常生活的必要条件。修士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抄写圣经。在印刷术尚未发明时,圣经需要藉抄写保存,否则纸张会随年日过去而烂掉。为了保存圣经,修士不断抄写圣经。抄写圣经是非常严肃的工作,由专门的修土以毕生精力来负责。他们在保存及发扬基督教文化上,也作出了非常的贡献。在福音工作的扩展方面,超过一千年以来,修士成为最主要的宣教士,他们的脚踪在十三世纪便已来到远东。这些修士为了天国的缘故,撇下一切,无私无畏地踏上海外宣教之路。拥有愈少的人,能改变世界的机会便愈大;拥有的愈多,受人踟踱犹豫的因素便愈多。亚西西主教曾对方济各说:你所要求的那种不拥有什么的生活方式,对我而言是太困难了些。方济各回答说:我的主,要是我们有财产,便得找武器来守护之,而这便是争论与诉讼的泉源,并且造成我们爱上帝和爱邻舍的障碍。这是我们不期望拥有短暂之物的原因。要是我们尝试在心灵和及现实上实践贫穷,便会感受到那是何等的自由和坦荡荡。我们的事奉是自由、灵活及开放的。修士不拥有什么,却改变了这个世界。


参考书目

1、《基督教简史》,赵志廉(著)
2、《我信圣而公之教会——教会历史专题》,蔡丽贞(著)
3、《基督教》,陈泽明(著)
4、《两千年教会史》,祁伯尔(著)
5、《中世纪教会史》,毕尔麦尔(编著),雷立柏(译)

(本文作者系90后基督徒,喜欢文字、音乐、做饭与思考人生。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