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着《色、戒》一片,张爱玲的作品再次被人们重新翻出,网路和媒体也跟着出现大量文字讨论她的爱情观,探讨其作品中所呈现的欲望本质和残酷现实。
张爱玲已作古,无法为自己的作品跳出来作更多的诠释或解释。但她却曾写过一篇短短的小品《爱》,为她的爱情观下了一个清楚的注脚,很值得玩味,也引起许多人向往,但与强烈炽热的《色、戒》却呈现一个巨大的反差。
张爱玲一向是冷言冷语冷笔墨,这篇《爱》就是冷冷、闲闲,笔墨不多,约三百字左右,便道出一对没名没性的男女主角邂逅又分离的故事。而且第一句就申明:这是真的。
故事是说一个生得美的女孩,十五六岁时,在一个春天的晚上,穿着一件月白色的衫子,立于后门口,桃树旁。一个住在对门,从未打过招呼的年轻人走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 “噢, 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 各自走开了。就这样就完了。
然后她被辗转被卖,一生经过无数惊险风波。但到老,她都记得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个年轻人。
很像一幅着墨不多的中国国画,寥寥几笔,但却又在后面骤然出现一段怵目惊心的注脚: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 于千万年之中, 时间无涯的荒野里, 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 惟有轻轻的问一声: “噢, 你也在这里吗?”
故事到此戛然而止。到底在说什么呢?一个十五、六岁时的邂逅?忘不了的不了情?通篇似一片抽象飘渺的白帆,只有题目的一个字成为桅杆,把这白帆拉住,给了一个航行的方向。这个字就是——爱。张爱玲原来是在谈爱。
到底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在互相吸引呢?又是什么使彼此牵系?是凭一个朦朦胧胧的认识么?是环境场景和心情的投射么?两个人只要淡淡地相遇,只起了一句:“噢,你也在这里。”甚至没有回话。然后至此分离,两地天涯,但到老都深深纪念,从不遗忘?张爱玲未有只字片句的解释,只称这就是——爱。
但人真的可以满足于这样的爱么?淡淡地于千万人中,千万年间,不早一步也不晚一步地遇上了,辨认一下,不常相厮守也不朝夕相处,然而在心里永远长存?张爱玲的感情观既没有涉及对彼此的背景了解,又无关系中的沟通,或对冲突的化解,对对方个性软弱和伤害自己的地方饶恕等,种种关系中的重要筋骨血肉全无,只有一点似有若无的感觉,轻烟一般,升起于“刚巧赶上”。
显然,她深受佛教“缘起缘灭”的影响。人与人之间条件好,长得美,有许多人来说媒安排都没有用,一切都在机缘。爱的产生是出于缘,基于巧,没有道理可说。好像时间地点刚好碰上,然后一个恍然:噢,你也在这里么?就是爱。
但爱真是如此么?
她描写的爱是如此浪漫,如此飘渺难捉,来无影、去无踪。无所谓天长地久,不依傍在婚姻关系里,但在心中却可以维系长久。这是她心中的向往么?
从一些张爱玲背景文字资料里可以得知,现实生命中她追求的,是一个寄存在婚姻关系里的爱,她的初恋和最终的爱,都起于婚姻,也终于婚姻。当然,也可从作品中捕捉到她心中永远挂着一个人的影子。就她爱的定义来说,她实际上活得谈不上快乐,更说不上满足。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她诠释的爱,是一种从现实里酿出的“无可奈何”,并非她所向往追求的空灵美感。
她并不能满足于:噢,你也在这里么?她渴望并追求的其实是:嗯,你不要走。
号称祖奶奶的张爱玲,有许多文学信徒,甚至有“人生实不如三两行张爱玲”之言。也有人尝言:“就是最豪华的人,在张爱玲面前也会感到威胁,看出自己的寒伧。”但在谈爱方面,这句话却要被颠覆了,她的文字呈现的是一种迷惑。
反而一向让人觉得道貌岸然的圣经,有一句谈爱的话却更真实地贴近人性、人心。
箴言书19章22节:“施行仁慈的,令人爱慕;穷人强如说谎言的。”
中文翻译的并不那么清楚,若看英文翻译就比较接近原文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