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加虽然四季不明,然而春天也自有一番天地。
由我书斋望出去的后山,有残冬的沉静,也有初春的讯息。园中一株果树在天地间挺立,姿态标致。树上半身的枯枝四处伸展,深褐色上稀稀落落缀着几许白色星点,是早春的杏花。有时骤然望去,像从天飘下漫不经心的薄雪,半路中硬被枯枝给扣下。而且,每天又添洒一些,又添洒一些,由枝头往下逐渐散布,像一点、一点卷开的画轴。等日后全盛开时,灼灼一树春雪,更似一匹美丽的日本锦缎,美得让人屏息。
南加的暖春常相对应着东岸的大雪,很想以杏花佐那一头的白雪,共饮天地之间的大美。
2005年,病了大半年。后虽痊愈,但仍然随时弱不禁风,但却感觉到神常藉大自然中的草木,赋予生机的讯息鼓舞着我们。不管我们怎样地在生活中苟延残喘, 草木一直静静地吐露生命的力量,茁壮、茂盛而华美。每望见,都带来莫大的安慰。这可能也是为何许多慰问病人的卡片上,印着的都是各色鲜艳的花朵,争相喧嚷着:生命!生命!
只是一些色彩和形状的组合,便可把人指向一种生命的向往,对美的向往。好像美,可以赋予我们某种生命的力量,一股向上的力量。
这是很奇怪的事,因为我们都知道知识是力量,行善也可生力量,但美老让人觉得可有可无,没有实质功用。是虚的、不着力的,若欠缺,人好像也可以活得下去。但是,上帝为何还要在创造中含带美的存在?
美想必是一种心灵的喂养,进而可以渗透生活各面,提升生命品质。虽然生活美学,是人类文明之下的创造,但美感却是来自上帝的赋予。只是在我们的信仰中,日 日虽然接触真和善,但却不大看得到美。这使得基督徒的笔下文字老显得刚硬,故事老显得粗糙。在文字创作上,有时我们尚未脱离清教徒时代,一片灰朴朴没有颜色,让人读来窒息。相形之下,霍桑的《红字》一书中,即使是象征羞耻的“A”字,也是黯然背景下的一抹鲜红,反而更显得具有生命力。
不要低估美的力量,因为美的力道绝然。真理也许可以振聋发聩,美却可以直接撞击人心。人对美没有太多的抵抗力,当美迎面扑来时,人会自动缴械、投降。这是为何艺术、文学和音乐无国界,由头脑分析掉入心灵感动时,一切无须解释或争辩,自然地就溶化、吸收,浸润在其中。
我们需要美。我是指基督徒,尤其是基督徒作者,生命中更需要美。因为在我们信仰中,每当我们强调生活必须操练俭朴时,往往美也一起被铲除了。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我们被鼓励要压低、缩小欲望时,同时也抹杀了美感。基督徒可以说是最没有生活美学的一个族群了
这也因为美和服事生活互相抵触有关。常常我们的服事是保罗式的“竭力追求”,“向着标竿直跑”,内中刻划的图像是坐不暖席,马不停蹄(这里面也包括我的罪 恶感)。台湾有位作家蒋勋在《天地有大美》一书中,谈美学时说道:“美是一种生命的从容。”几乎所有的美,都是产生在悠闲的文化中。没有悠闲,就无法生美感。
所以请问:我们基督徒的生活悠闲么?我们的生命从容么?放眼望去,我们基督徒的生活也许圣洁,也许正直,但不大有生活的美学。“牵着蜗牛去散步”(台湾基督徒作家张文亮之语),在课堂上练习还好,若要带回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又有多少人会尝试去做?
然而,当基督徒不讲究美感时,这世上唯一存在于人间的美,便只有邪恶中的美,所谓的“恶之华”了。对美,老实说人并无什么抗拒力,美可以很危险。如果我们没有培养出一种属于基督徒的生活美学,当心灵渴求美的呼吸时,我们便很可能会受恶之华的诱惑。
我们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但吊诡的是,我们的心灵又必须先要有足够的空间,才能容纳美得存在。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做美的拓深,包括学习生命中的从容,悠悠闲闲,谈笑用兵。真正有生命的基督徒,生活起来应自有一种从容大度,万事不惊心的态度。
回到写作,便更必须从容了。虽然做学问强调用功认真,但是创作不同,创作要在一种从容中完成。台湾另一位作家唐诺有本书很可以推荐,《文字的故事》,里面提到玩耍和创造有深层的关系。他说,马克思以为发明创造的真正根源是闲暇,这是“有闲创造说”。仔细想想,很有其道理。在玩耍中创造,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谓 的“游于艺”。我们有时创作得太沉重了,不是么?逼自己到一个程度,作品充满匠气,缺少灵气。用轻松的玩,来写出有份量的作品,这是一种颠覆式的学习。
我们需要多一点像大卫那样的诗人,有心情,有闲暇,观月亮星宿,览山海风景,才能把自然和上帝之间的关系牵系起来,写出下面这样的诗句:
“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诗8:3)
“所以地虽改变,山虽摇动到海心,其中的水虽砰訇翻腾,山虽因海涨而战抖,我们也不害怕。”(诗46:2-3)
我们也需要像所罗门王这样的哲人,把深刻的哲学思理用美丽的意象呈现。在指出人生美丽、脆弱和短促时,本来一句话便可感叹完的,他用四种意象来形容:
“银炼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神。”(传12:6-7)
这些,若不对外在自然花工夫去凝视,再在心中百般揉捏,难以成句、成篇。所以我们的文字中需要教导,也需要诗篇。需要逻辑思辩,也需要意象比喻。我们作者群中需要有保罗,也需要有大卫和所罗门。在生活中,在心灵里,我们要为生命中的美,划出一块大大的空间和时间。
苦口婆心地,只是想提醒一些基督徒,也提醒我自己,当生活中忙到一点都容不下美时,人迟早会生病,不见得是肉体,更多的是心灵。盼我们每个人都能发展出一套独特、健康的生活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