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从“上帝的道德属性”与“人的道德性”一文,我们可以看到两者的区别不仅在“量”,更是在于“质”。虽然“圣经”是用人的语言所写成,内涵人的道德经验,人也是透过这种道德经验的类比来陈述上帝的道德属性,但上帝的道德属性的确是独一无二的,是无可比拟的。因为上帝自身是独特的,与受造物截然不同。上帝这种道德属性的独特性,其实就是他的“圣洁”性。因为“圣”的本意便是“与众不同,与万物有别”的意思。上帝的道德属性含有多个面向,比如上帝的公义、慈爱、信实、诚实、谦卑等,但最最根本的面向还是在于他的圣洁。因为圣洁是上帝的百姓与其他人有所区别的重要特质。无论是旧约的以色列人还是新约的基督徒,上帝对他百姓的要求始终没有改变过。上帝自己是圣洁的,所以他要求他的儿女在一切的事上也要圣洁。
一、“上帝的圣洁”就是绝对的“完美”及“单纯”
上帝是圣洁的,然而我们如何去理解上帝的圣洁呢?首先,我们可以认为上帝是与他所造的万物有着极大分别的那一位。伊甸园事件导致世人及世界的堕落,人便因此沾染污秽,人的意志成了被罪捆绑的意志,无法行善,却往往委曲求全,在世俗的洪涛中随波逐流。在这种情况下,人即便想要做个好人,也只是想要成为世俗标准下的好人,以便能被世俗的价值观所认可。然而成为基督徒并不意味着就是在世俗的标准底下做个好人,却是意味着悔改及离恶而行善。基督徒所要真正面对的并非世俗的标准,而是上帝的圣洁。因为只有在上帝圣洁的光照下,人才能看到自己的瑕疵并非只是某种“过错”,却是一种真真实实的罪恶。从这个角度来看,上帝的圣洁绝不是人的好行为推导出来的,而是上帝完美本性的自然流露。人们不该用世俗的道德标准来衡量上帝,却当以上帝的本性为标准来衡量自己与自己所身处的这个世界。当人意识到上帝的临在,看见上帝圣洁的荣光后才能看到自己的罪恶及由此而产生真实的罪疚之感。就如以赛亚先知看见异象后的呼喊,在荣耀中看见自己的败坏,因而产生惊恐的畏惧之心。
人能在上帝圣洁的荣光中看见自己的污秽,必定是由于上帝的圣洁意味着绝对的完美,因为只有绝对的完美者才能让看见他的人看出自己的问题来。“完美”这个词在世俗生活的语境中往往成了华而不实的东西,甚至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因为一个有完美主义心理的人反而存在着更大的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必须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而完美主义的心态反而使人异化,或产生自我的分裂。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世俗标准下的“完美”是与人实际的道德生活相背离的一种状态。但上帝的完美绝非由人虚构出来的完美状况,而是上帝自身的完满状况。上帝就自身而言是没有任何缺陷或瑕疵的,上帝的本然与应然,内在与外在都是完全吻合的。无论是就三一上帝神圣位格之间的共融,还是就上帝与世界的关系,上帝属性的不同面向仍是完美而自由地彰显出来,毫无虚假与矫饰。于是上帝的绝对完美也可以被理解为上帝的绝对单纯。也就是说,这位荣耀的上帝是全然光明,没有任何邪恶掺杂其中。因为上帝具有绝对的主权及绝对的自由,完全不存在向世俗妥协的可能,也不受世俗标准的限制,上帝只受他自己本性的限制,因而是绝对完美及单纯的。
二、“上帝的圣洁”就是“绝对良善”与“恨恶邪恶”
上帝诚然是“绝对完美”及“绝对单纯”,从伦理方面来看,上帝更是“绝对的良善”。如果我们从“良善”方面来理解上帝的圣洁,也许更能使我们了解“圣洁”的真义。因为离开了“良善”,对于常人来说,“圣洁”可能意味着“远离尘世”,“圣洁的生活”也意味着“离群索居”的生活,这种生活也许具有道德的色彩,但更多的是一种与世俗相对立的宗教生活。这并非“圣洁”的原义。不错,上帝确实与他所造的万物都与众不同,但上帝绝非高高在上,远离人世。他乃是超越而临在,超世而入世的上帝。他的圣洁乃是借着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在世界中的生活充分地彰显出来。而耶稣在世俗生活中的彰显,其最显著的特质之一便是他的良善。他被少年财主称为“良善的夫子”,而即便他本人不接受此项殊荣,亦只是表示他乃将一切的良善归于了上帝而已。耶稣认为唯有上帝才配“良善”二字。因为唯有上帝才是绝对的良善者。上帝的圣洁乃包括了上帝绝对的良善。
由于“良善”的对立面是“邪恶”,这位圣洁的上帝也是一位与任何的邪恶势不两立的上帝,他被称为“忌邪的上帝”。他容不下任何的罪恶,如同人的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那样。人的犯罪,尤其是肆意妄为将引发上帝的愤怒,甚至导致上帝的审判。唯有基督的宝血能洗净我们的罪恶,圣灵的感动能让我们认识上帝荣耀的威严及看见自己本来的面目,从而亦生发出对罪恶敏锐的良知,以至于离恶行善,追求良善及圣洁的生活。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