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中第五则故事“啮指痛心”的原文为——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而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春秋鲁国人曾参,世人也称“曾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少年时家境贫穷,却很孝敬父母,经常到山里去打柴。一天,家里忽然有客人造访,母亲不知如何接待,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头。曾参忽然觉得心疼,明白是母亲有事在召唤自己,便赶快回家,跪问原由,母亲说:“有客人突然来访,我咬手指盼望你早回”,于是,曾子以礼相待客人。
我们看到曾子孝敬母亲,时时刻刻惦记在心,母亲咬手指头的痛感呼唤他回家,母子同心都能内心感应。他以母亲的急迫为自己急迫,真是令人感动!
瞧见曾子的孝敬品行,思想笔者与太多中国人,何尝不是从小在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中成长的,愿意真心践行孝敬父母呢?
笔者的父亲自笔者几岁时,便拿着张氏家族的族谱给我讲开篇的《朱子家训》——是清朝的朱柏庐所著,也叫《朱子治家格言》,是古代盛传的家庭道德为主之启蒙书籍。
此书主导是儒家思想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训主要是治理家庭的教导,内容很丰富:勤俭持家、未雨绸缪、多读书志在圣贤、长幼有序、嫁娶、孝敬父母、处事智慧、忍耐、安静、施恩无念、受恩无忘、不嫉妒、真善、为官心存君国、家门和顺、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笔者在父母尽孝的耳濡目染下,自己从十八岁时,效仿和传承家训之孝敬品格,就开始为父母分忧。为了体恤父亲的体弱多病,笔者半边肩膀当爸爸,家里大小事,里里外外操持整个家庭,于各种急难事情应急公关;体谅母亲日夜操劳打理小店,她每天日升而作日落无从休憩,心疼妈妈冬夜守着店铺饥寒交迫,笔者工作第一个月发了工资,跑了一天全城服装店,为母亲买一件加长羽绒服。
笔者年轻时从来没有谈恋爱压过马路,下班后都在店中打理生意,半边肩膀当妈妈。除了这些,还照顾两个妹妹,上下学接送,找工作、结婚、生子等操不完的心。我的心中,处处以父母急迫的心为心,想到父母上有老下需养育三个女儿,一大家人的生计他们的劳苦愁烦,就心痛不已,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将收入的一半先寄给母亲储蓄在她那里,以备急用......
我于十二年前成为一个基督徒,过去在家里愿意服侍父母双亲。其实,自己个性外向活泼,在教会只喜欢服侍年轻人,觉得很有朝气好开心。有一段时间,我不太愿意服侍老年小组。随着在基督里的生命成长,明白父神的心意,认识耶稣生命的榜样,圣灵感动我扩张爱的疆界,逐渐也愿意摆上代价服侍教会的老人。尤其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教会老人多得很,比如,我们当地某个大型教会约2000余人,60%都是老年人,加上疫情之后好多老人有新冠后遗症,非常需要大家的关心和爱护。
因此,亲爱的弟兄姊妹们,我们也需要进一步效法耶稣,看祂如何与父神“父子同心”,耶稣如何以天父的心为心,明白父神的国度和拯救计划,甘心乐意按照父神的旨意,道成肉身来到人间,降卑为奴仆的样式服侍,完成十字架的救赎工作。明明知道祂为我们这些蒙恩的罪人去十字架赴死,耶稣依然是甘之若饴的顺服。令我们崇拜和折服!
我们查阅经文腓立比书 2章4-8节来领受神的教诲,也要以耶稣基督的心为心,不要单顾各人的事情,也要事奉神服侍人。从孝敬自己的父母开始出发,去爱身边所有需要帮助的人。
再查考圣经路加福音10章25-37节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在此故事中,强盗是把那个人当做掠夺对象,祭司和利未人把他当做避开的麻烦,惟有撒玛利亚人看见他是需要爱的人。
故事引领我们不要自顾自己的事,单单孝敬自己的父母之爱,远远是不够的。
我们也不要为自己缺乏爱找任何借口,也不要管任何种族、宗派、社会背景的人,凡是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邻舍,且我们的爱要起来行动。
现在部分牧者、同工、信众,也许在家里是孝子贤孙,一部分人来到教会仿佛是来“消费教会”,不愿意委身和参与任何服侍,还为不事奉神不服侍人找了太多托词;相反,也有一部分人像祭祀和利未人,常有一颗宗教的灵,表面或许异常火热服侍,或忙于教会事务工作,或是宗教型和知识性的基督徒,内心根本无爱,对于需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也是常有的事。
所以,今天《二十四孝》“啮指痛心”中,从对父母的孝敬之爱,到基督里耶稣的十字架救赎之爱,再到耶稣对律法师的教导,都是对我们的心说话,当思考如何以父神的心为心去爱神爱人呢?是否我们也当效法耶稣,以父神的事为念,智慧和身量一并成长,神和人喜悦我们的心,也一并成长呢?(参路加福音 2:49,52)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四川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