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台湾省主要移民大多源自讲闽南话的福建漳州、泉州,于明清时期移居台湾。(我们老家平和县就素有“大陆迁台第一县”之称。据不完全统计,超过300万台湾同胞的祖籍地是平和县。)因此他们使用的语言大多为闽南语,如今的台湾省约73%的人口使用闽南语。
台湾的基督教最早于1624年由荷兰新教传教士传入台湾,以台湾为据点进行传教活动。到17世纪下半叶,台湾南部和中部约有60%的高山族人信教。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后,荷兰人带来的基督教传播随之中断。基督教在台湾的再次传入与广泛传播,则始于19世纪中期。
1865年,英国长老会传教士马雅各以医疗传教方式进入台南,建立新楼医院。其长子马士敦(John Preston Maxwell)也继承父业,在福建漳浦等地从事医疗传道工作;1867年加拿大长老会传入北部,形成南北两大派系。除此之外,部分基督教教派如真耶稣教会、基督徒聚会处都是从福建传入,始终与大陆保持紧密联系,基督教在台湾逐渐发展。
厦门竹树堂叶汉章牧师是中国首任华人牧师之一。在他的福传生涯中,足迹遍及闽、台两地,为福音的传播尽职尽责。1872年,叶汉章从厦门赴台宣教,与甘为霖牧师、李麻牧师共同访问了埠头、阿里港、木栅、柑仔林、拔马、冈仔林等地。他用闽南话(厦门音)讲道,结合当地信仰背景和听众需求,其传教方式被评价为“有力且有启发性”,甚至得到外籍传教士的认可,认为必须由受过教育的本土人士来担任传教职责。
这一活动促进了闽台两地的宗教交流,也为台湾基督教传播奠定了基础。叶汉章牧师的赴台传教是闽台宗教文化交流的典型案例,体现了中国教会自养、自治、自传的“三自”精神。他的工作不仅推动了福音在台湾的传播,也强化了闽台两地教会的联系。

之后又有福建莆田人宋尚节牧师于1936年4月15日至5月8日期间在台湾举办了为期三周的奋兴布道会,足迹遍及台北、台中、台南三地。此次布道会由台湾长老教会邀请,旨在通过布道活动点燃信徒信仰热情,并吸引更多人归信基督教。
图4为台湾教会用闽南语编辑的《台语圣经》封面
1923年,根据巴克礼牧师用闽南话(厦门音)罗马字圣经编辑的闽南语《台语圣经》汉字本正式出版,成为闽台基督教界重要的语言工具书。台湾基督教的传播与殖民历史、移民文化及语言等因素交织,形成了独特的宗教生态。

图5为中华基督教教“两会”用普通话编辑的《圣经》“创世纪”中首页的汉字

图6为台湾教会用闽南语编印的《台语圣经》“创世纪”中首页的汉字
闽南语圣经的墨香未散,两岸信众诵读圣经的声音犹在耳畔。这部用闽南话写就的《台语圣经》,不仅是信仰的载体,更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台湾宗教文化中深藏的中华基因。从漳州、泉州的移民潮到基督教的本土化传播,始终以中华文化为底色,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融合、创新,却从未割断与大陆的血脉联系。
历史的纽带,至今仍在两岸民间生动地延续着。十多年前,笔者曾走进台湾省金门岛金城基督教堂,与李牧师一起翻开闽南语圣经。当用闽南话读到熟悉的“天父”“救主”时,听到的是两岸同源的乡音,感受到的是跨越海峡的文化共鸣。宗教的纽带,语言的桥梁,让两岸在信仰中相知,在文化中相融。这不仅是历史的馈赠,更是未来的启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两岸共语、同根同源的现实,终将汇聚成推动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福建福州一教会信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