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重庆大学A区五教右边的梅岭之上有一座始建于1941年的“寅初亭”,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为了纪念马寅初先生而兴建的。
马寅初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因其在经济学领域的杰出贡献以及在社会活动中的积极角色而被尊称为“学者斗士”。他的一生伴随着中国现代历史的变迁,尤其是在抗战时期,他不仅推动了战时财经政策的改革,还勇敢地公开批评当时政府官员的腐败与无能。
1938年马寅初在重庆大学任商学院院长。1940 年12月6日,马寅初先生因公开揭露国民党的腐败与黑暗,提出“向发国难财者征税”的主张,而被蒋介石下令逮捕,不久关进了上饶集中营。
1941 年3月,重庆大学师生为弘扬马先生的可贵精神,决定组建筹备会,为马先生庆祝60大寿。筹备会还决定在重庆大学校园修建一座“寅初亭”,为了赞扬和表彰马寅初先生为国家、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斗争精神与崇高品质,象征着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反对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斗争精神。
“寅初亭”的样式普通,但它浓缩了一段历史、承载了一种精神、见证了一个铁骨铮铮的民主战士不畏强权的经历。亭子的重建历史包括1943年的重修和1981年马寅初百岁大庆时的再次重建。重建后的寅初亭仍在原址,为六角屋檐,有玻璃屋面和玻璃滴水,还作了亭记。亭内为水磨石地面,柱间有座靠,可使瞻者入内休息,亭上方有镂空的花格装饰。亭前种有菊花等各种花卉,还有石桌、石凳等。
“寅初亭”不仅是重庆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重庆大学深厚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是重庆大学莘莘学子又一处骄傲之所在。
“寅初亭”三个字是由原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北军主要领导者、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素有“基督将军”、“布衣将军”的冯玉祥所题。
冯玉祥是一位基督教徒,他1913年在北京时开始信仰基督教,1915年,冯玉祥在北京亚斯里教堂(崇文门堂)由著名的中国牧师刘芳为他举行洗礼。因此在常德期间,他在军中设教堂,请牧师向全体官兵宣讲教义,并为100多名官兵施行洗礼。他的军队中,士兵不能吸烟,不能有不良嗜好,吃饭之前要谢饭,而且只招募陕西、河北、山东、河南四省的人民,这使得他的军队具有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强大的战斗力。在冯玉祥的军事生涯中,他不仅以其严格的军纪和创新的带兵方式著称,还因其对基督教教义的推广而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冯玉祥题写“寅初亭”还有个“插曲”,是个鲜为人知的故事。1941年3月,重庆大学师生为弘扬马先生的可贵精神,决定组建筹备会,为马先生庆祝60大寿。筹备会还决定在重庆大学校园修建一座寅初亭,让人们见亭如见人,以不忘马老之精神。
据李新邦先生回忆:1942年夏,重庆大学学生为了发扬马寅初先生争取民主,争取进步的革命精神,决定建立“寅初亭”。学生自治会派我去请冯玉祥先生为“寅初亭”题写匾额。冯玉祥先生当时住在歌乐山上。恰好我认识的一位王相毅先生兼任冯玉祥的家庭英语教师,每天要去冯家给他上课。我就请王相毅去征询冯玉祥先生的意见。很快就得到答复,并约我去他家办理题写匾额的事。
一天上午八时左右,在一间不算很宽的客厅里,冯先生接见了我。我说明来意,并递上学生自治会的介绍信。他看后就亲切地询问我的姓名、年龄、籍贯,当我说了我的籍贯后,他还询问了两个当地人士,其中一人恰是先父旧交。初进门时,我还有些拘束。经过谈话,我的拘束消失了。他问我:“你们同学们给马先生修个什么亭子,题个什么匾,表示你们敬佩他的为人,信服他的主张,都很好,都可以做。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将马先生的主张宣传扩大出去。你们有那么多的同学,如果每个同学给三五个亲友写信,介绍和宣传马先生的主张,三五亲友再向三五亲友写信宣传,持续下去就会有很多很多的人知道马先生的主张嘛!你们回去要是能这样做,今天让我写这个匾,我就遵命。”
说完,他就让副官在客厅的一张长桌上,摆上笔砚,并由副官研起墨来。他提起一支大笔,蘸着墨汁,笑着对我说:“我就对客挥毫了!”说罢就动手写起来。写到“初”字时,他突然停住笔,问我:“‘初’字究竟是‘衣’旁,还是‘示’旁?”我平时读书不求甚解,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被他一问,一时愕然,不能作答。他自己也不能肯定,就拿起我的介绍信,想看看是怎么写的。但信上也没有写真确。于是他就一面叫副官去查字典,一面继续写下去,只将初字写成“示”旁,并用笔尖指着“ネ”的一点处说:“我在这里先写一点,如果是‘衣’旁,我再加上一点,行不行?”说毕,脸上还露出一丝微笑,很有风趣。我心中惭愧,只有诺诺而已。当副官查清初字是“衣”旁,冯先生才在“示”旁加上一点了事。
匾额写完,冯先生坐下来对我说:“今天我弄清楚了初字的写法,是一次学习,有一点进步,今后不能忘记了。你今天也弄清楚了这个字,今后也不要再忘记了。你去给写这封信(指介绍信)的同学也上一个条陈,让他也记住这个字的写法。”谆谆数诲,真是诚挚动人。我告辞出门,这件“小事”却久久不能忘怀。
“寅初亭”背后的故事聚焦于马寅初先生个人的经历,也体现了冯玉祥将军作为一个基督徒的谦卑、爱心和不畏强权。要知道,马寅初先生是不受当时政权待见并被抓进牢狱的人,“寅初亭”学校当局不同意修建,政府又通知各有关建筑工程部门,不准承接这项工程。在当时的背景下冯玉祥将军没有顾虑、欣然命笔,是安能可贵的。
“寅初亭”应运而生,成为重庆大学人心中的一座精神灯塔。“寅初亭”的建造过程同样充满了挑战和辛酸。从最初的茅草亭到后来的瓦盖亭,再到今天的琉璃亭,期间经历了三次建造和数次破坏与修复。这一系列过程不仅仅是物理结构的变化,更反映了一代又一代人对马寅初精神的传承和坚守。
特别是冯玉祥将军题写的“寅初亭”三字,他虽然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仅仅上了15个月的学,但其书法水平不输书法家,尤其善于隶书,让人叹为观止。从冯将军所留下的墨迹上看,所涉及的书体比较多,楷书、行书、隶书都有,并且都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寅初亭”的题写就是隶书,他的隶书,秀美婀娜,波磔分明,有尹秉绶的韵味,笔法沉穆醇厚,张力十足,为这座亭子赋予了特别的历史意义和情感价值。
此外,“寅初亭”也是重庆大学校园内的重要地标之一,见证了该校历史上多个重要时刻,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它为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了一个沉思和纪念的场所,提醒人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