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巴伐利亚基督教青年会(YMCA Bavaria)十多年来一直积极与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开展交流,通过青年互访、文化项目和信仰对话深化友谊。该会总干事迈克尔·格茨(Michael Götz)近日接受China Christian Daily专访,分享了这段跨越洲际的情谊及近期访华见闻。
创立于1903年的巴伐利亚基督教青年会,如今拥有105个地方分会、1.25万名会员,4250名志愿者和200名专职人员共同支撑事工发展。作为德国基督教青年会(全国1400个分会、31万会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巴伐利亚基督教青年会始终致力于青年发展、教育与国际合作,其网络覆盖全球120多个国家。
巴伐利亚青年会与中国青年会的友谊始于国际青年交流活动。2010年世界基督教青年会大会上,中国同工的热情好客、事工热忱和信仰见证深深打动了德国团队,双方随即开启正式合作。“我们在基督教价值观和服务青年方面找到了强烈共鸣,”格茨回忆道。
自2011年起,巴伐利亚基督教青年会已促成中德双方逾1200人参与学习访问、青年交流及志愿者互派,重点合作地区包括广州和香港。每年8月在巴伐利亚举办的国际青年营堪称亮点,吸引亚非拉欧150名青年共同培养领导力、深化信仰。格茨介绍:“我们还与纽伦堡-埃尔朗根孔子学院合作,在营会前开设为期一周的中德暑期学院,专注语言文化互学。”
今年三月,在中方同工安排下,德国代表团走访了中国多地。他们在上海、西安参加主日崇拜,亲身感受到中国基督徒的虔诚。“尽管面临挑战,他们的信仰依然充满活力,”格茨特别提及与陕西省基督教两会主席、会长王俊牧师的交流:“他热情分享了陕西教会历史、现状及神学教育发展,我们就基督教中国化等议题进行了开放而尊重的对话。”
“就中国化而言,我的观察是,自三自爱国运动初期特别是1954年以来,中国教会始终在探索扎根文化的实践路径。历史上利玛窦、戴德生等传教士早已强调福音与中国文化、语言、哲学相融的重要性。”格茨表示,“2008年首次访华时,中国基督徒在自身文化语境中活出信仰的自信就令我印象深刻。基督教在中国的情境化实践已非常成熟。”
他指出,德国同样面临福音本土化挑战:“青少年与父辈的文化世界已然不同,移民群体更需要贴合其背景的福音表达方式。”格茨还注意到中国教会正在编撰的圣经注释本:“预计2027-2028年完成的这套解经书,必将成为中国教会的里程碑。”
在这次行程中,德国代表们还访问了南京和广州,当地的社会项目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针对残障人士、长者及家庭的支持工作。
“这次参观以及其他热情好客和充满信仰的时刻提醒我们,我们可以从彼此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不同文化背景的基督徒之间的属灵联系是多么紧密。”
德国巴伐利亚基督教青年会虽以中国各地青年会为主要合作伙伴,但其项目开展过程中与当地教会也建立了紧密联系。为深化合作,该会近期在德国专门成立了“中国能力建设团队”,重点推进青年交流、跨宗教对话及联合项目。
在访问中国期间,代表团还有机会考察了成都附近的农村社区项目,他们被基督教青年会支持弱势群体的工作所感动。“工作人员的谦逊、关怀和喜悦确实令人鼓舞。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中国背景下社区工作的知识,以及微小善举的力量,”格茨说。
从体验中国人的热情好客到参与深刻的文化活动,再到欣赏自然美景和进行信仰交流,许多年轻的参与者都认为这次旅行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一位参与者分享说,在南京的一家面包店遇到一位为残疾儿子代言的中国母亲,是此行最鼓舞人心的时刻。
2024年由广州青年会主办的中德青年交流营,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新阶段。格茨指出:“年轻人在互动中发现共同理想,增进文化理解,在领导力与自信心方面都获得显著成长。”未来该活动将作为年度重点项目在中德两国轮流举办,让更多青年获得这种具有转变性意义的交流体验。
二十多年来,广东省、香港和巴伐利亚州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格茨认为,两地的基督徒可以在加强这种联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督徒可以成为和平与理解的使者。通过分享生活、深入倾听和参与联合项目,我们架起了希望的桥梁”。
格茨对中国基督教团体深表感谢: “你们的信仰、热情好客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给了我们极大的鼓励。你们提醒我们,即使在充满挑战的时刻,信仰也能发光发热。我们感谢你们的友谊和信任,并祈祷上帝在你们用爱服务社区的过程中继续赐福和坚固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