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耶稣基督之中,连合南北西东。信主之灵结成一体,契合在主爱中……”圣周第五日,也被称为主立团契日,这是主耶稣在受难前与门徒们共度的最后时光。当日,祂不仅为门徒们洗脚、设立圣餐,更是赐下了最后也是最宝贵的“彼此相爱”的命令,也为“团契”一词赋予了更为圣洁的意义。
4月17日当晚,华北一教堂举行了团契日崇拜,共同在颂赞敬拜与话语中再度默想主所设立的宝贵团契。
晚上7点半,踏着琴声,诗班同牧者缓步登上圣台,与会众站立同颂《万方团契歌》,诗班献唱了《如羔羊》与《因祂十架》两首赞美诗,与会众一同回顾被钉上十架之前的主耶稣生命最后一段光阴,以及祂向着世人甘愿将自己生命牺牲摆上的不动摇慈爱。
接着,传道人围绕约翰福音15章1-10节经文,以“生命联结——葡萄树与枝子”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就主耶稣话语中提到的“葡萄树”与“枝子”的比喻,传道人首先向会众抛出两个问题鼓励大家思考,即葡萄树究竟有何特征,以及主耶稣为何要以葡萄树来进行比喻,并由此进行了展开阐释。
他从圣台周围摆放的鲜花以及个人曾经的乡下生活侍奉经历讲起,向大家表示,不论是鲜花还是葡萄树,真实鲜活的生命与装饰使用的塑料用品虽然外表相近,但内在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而基督徒的生命也是如此,徒有其表的假生命与内在不断更新破碎,进而在言行中表现出的真生命也同样有着本质差异,而这就需要大家时常警醒查看自己的生命究竟是真实还是虚伪。
在向会众申明主耶稣的生命是“真葡萄树”的生命的基础上,传道人又结合后续经文,向大家补充指明,被修剪是一个真实的生命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而以人的视角的修剪与神的视角的修剪依旧存在着区别。
他指出,果农修剪葡萄树,往往遵循“利益驱动”与“优先供给”理念,即基于有限供应的现实状况,尽可能优先保证质量更好的果子的成熟,因此也会牺牲掉许多品质中等的果实。但是父神作为葡萄树的修剪护理者,祂的供应却是永恒且富足的,因此祂的修剪反而更带有完全慈爱与怜悯的性质,祂并不会以一种冷酷残暴的方式来无情修剪,而是按着祂的慈爱,一次次给予机会,等候果子结实。而对于那不结果子、白占地土的枝子,祂则会按着祂的公义施行全然公正的审判与修剪。
由此,传道人提醒大家,作为慈爱与公义兼施的修剪者,父神查看的是祂子民的内心,而不是仅仅查看外表,因此需要大家将修剪的主权交还给上帝,并同时努力成为真正结实的真枝子。
随后,传道人又从结合主的话语,就葡萄树的第二个特征——结果子进行了阐释,表示葡萄树存在的意义就是结出果子,而这果子不仅是生命的真实见证,更是基督徒信仰的实质性表达显现。由此他指出,我们若是拥有外在更新与洁净的行为见证,那么别人能够看到我们内在生命的实质,更能够看出我们与基督连接的质量。
而在基督徒的信仰生命中,结果实却并非易事,其背后常常伴随着肉体与圣灵的残酷争战,而在这争战当中得胜的根基并不在于靠着属人的智慧与道德水平,而是恰恰在于常常与话语、崇拜与基督的团契中相连接。当大家能够在圣灵里更深的与主相连,那么便拥有了得胜肉体情欲,结出圣灵果实的力量。
“若我们自称是门徒,却结不出圣灵果实,那么我们也愧对门徒之名,”传道人如此说道。
在第三方面的阐释中,传道人结合经文回到了团契日的主题指出,葡萄树还有一个特点,即生命内在的真实连接。而这一生命的连接并非是如同世俗社团俱乐部一样只是因着所谓兴趣爱好而聚集,寻求一时的慰藉与快感,而是因着基督救恩凝聚在一起,靠着话语彼此更加紧密相交。
借此,传道人向会众发出了劝勉,鼓励大家常常思考查看,我们的团契究竟是建立在什么之上?究竟是是个人的欢愉,还是情绪价值的满足,并鼓励大家应当在团契之中,在遵循主耶稣彼此相爱的劝勉之中,与上帝、与神的儿女建立起更深更近的交通。
同时,他也补充表示,在团契中的真实联结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属灵概念,而是如同躯体连接一样,在爱与信心的交融中建立起的一种“唇亡齿寒”式的彼此真实感知并彼此分担的关系。他提醒大家,若是表面看似热衷团契聚会,但内心对肢体依旧只是停留在无动于衷的心态,那么我们警醒查看自己的信仰与团契是否出现了偏差,是否依旧只是活在了自我之中。
他鼓励大家道,若我们只是过度追求个人与神的独一连接,那么我们对于神的认识只能变得狭隘,而反之,我们能够在以神为中心的彼此相爱与连接中,让生命变得更加丰盛。
“脱离根系,葡萄或许能存活几日,但时间长了必然枯萎——生命也是如此,而这也是我们在基督里团契的必要意义。”在总结中,传道人回到话语之中,再次点明了团契日的核心主题。
“我要耶稣,最好朋友耶稣。在幽暗中,主必引导保护。灵欲相争,此时我要耶稣。单靠自己必定失败,故我要耶稣。”在《我要耶稣歌》的吟唱中,大家的内心再度被话语所照亮,也用口唱心和的赞美共同表达了与主团契的期待与热切,也期望能够在话语中更多与主相遇,真正成为结出硕果的美好枝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