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我和同工蒙悦来到了太原市尖草坪区旺角商务中心四层,走访了这里的大东流聚会点,见到了在这里服侍的王青锁牧师,就他们的管理和牧养方式进行了交流,收获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王牧师原籍是河北人,多年扎根太原,一直深耕于省城牧场。他慈眉善目,极其谦和,说话经常妙语连珠。以前我们曾在太谷相见,一起参观山西农大(教会兴办的机构旧址),有不少共同语言。本次与他和管理班子的一席长谈,我收获颇丰。
大东流教会简史
据太原市基督教会资料显示,2005年,大东流聚会点是在市基督教两会的号召下,由附近四个家庭小聚会点合并组建起来的。当时,因无场地,就临时租用了西文化宫一间房屋。有时文化宫有其他活动,聚会就受到影响,很是不便。几个月后(即2006年夏天),市基督教两会垫资23万元,在大东流村购买了一处小院,占地面积295平米,使周围信徒终于有了自己固定的活动场所。市基督教两会委派王青锁牧师来此聚会点牧养,主日礼拜还差遣其他教牧人员前来牧养,聚会逐渐走向正规。
2008年5月,经区宗教局审批为“尖草坪区大东流聚会点”,自此教会各项事工也顺利开展。当时聚会人数约80余人。随着人数不断增多,原来的两间小屋已无法满足聚会需求。2011年11月经市基督教两会批准,又进行了扩建整修,将露天的院子分为两层,并进行彩钢封顶,扩建后建筑总面积可达549平方米左右,这时候礼拜天聚会人数可达260余人。
后来,因大东流整村拆迁 ,2016年1月16日教会搬迁到摄乐村,当时的礼拜天聚会人数已达300余人。2017年8月摄乐村再次整村拆迁,教会又在兴华街纽约公寓6层租赁了一处房屋开始聚会。同年8月,购买了旺角商务中心四层(约900平米),经过一年的装修,2018年8月投入使用。由于此场所在北宫附近,所以就取名为“北宫教会”。
教会几经周折多次搬迁,就像在旷野漂流一样,先是从“西宫”然到“大东流”接着又到“摄乐村”,最后到了“北宫”,至此,大东流聚会点终于结束了四处漂泊的日子,有了自己的固定聚会场所。
用人之道和侍奉原则
一落座,他就谈起了选人、用人和教会管理以及牧养之道。在选人上,同工必须侍奉一年以上,小组负责人必须是受洗两年以上。教会要想发现人才,必须先给同工搭建平台,藉此发现他们的恩赐,给他们以锻炼的机会,这样就能造就一批忠心爱主的好同工。
他们聚会点还制定了“一名,两爱,三心,四化,五奉献”的《同工侍奉原则》,具体如下:
一名:凡参与本教会服侍的同工,必须高举神的名,把荣耀神放在第一位。
两爱:凡参与本教会服侍的同工,必须是爱国爱教好信徒,只爱教不爱国的不能参与本堂服侍工作。
三心:即信心、爱心和忠心。
①信心:凡参与本教会服侍的同工,必须是一个“有信心的人”,同工个个有信心,同工们才能次次打胜仗。
②爱心:凡参与本教会服侍的同工,必须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因为有爱的教会才是神的家。
③忠心,凡参与本教会侍奉的同工,必须有忠心,肯付出,靠得住,肯维护教会的利益。
四化:即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和自动化。
①规范化:教会任何一个侍奉小组的活动必须规范,各小组要清楚自己的职权范围,知道哪些事是份内的事,哪些事必须请示报告,有事找谁帮助,出了事谁来负责。
②制度化:教会各项侍奉活动都要有具体的管理制度,凡事按制度而行。
③系统化:整个教会事工由事务组、教务组、灵修组三个大组长分权而治,三个大组又各自成为一个体系。每个大组都是上有领导组,中有大组长,下有小组负责人,层层管理,就如人身上有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一样,自身的各大系统既相互协作,又共同维护身体的正常运转。
④自动化:最终目的要使教会的各项侍奉工作如同一台机器能够自动运转。在组织上实行上、中、下层层负责;在人员使用方面,实行老中青三结合,以传、帮、带方式培养下一代;在管理上采用民主管理,集体决策,以会议精神为主导。假如领导有事,可由三大组长商议决策;假如大组长有事,两个副组长也可以随时顶替;假如基层小组负责人有事,自己上面的正副组长3个人都可以随时帮忙。这样在短期之内,领导班子中任何一个人不能到岗服侍,都不影响教会正常工作的进展。同时也避免了有些人动不动就撂挑子的现象,增强了教会的稳定性。
五奉献:
①奉献身心:在本教会服侍的同工,必须要有正确的侍奉心态,动机必须纯正。
②奉献智慧:在本教会服侍的同工,要时常建言献策。每年向“参议组”至少交一份有价值的提案。
③奉献能力:每个人的能力虽大小不一,但必须做到尽心尽力。
④奉献财物:所有参与侍奉的同工,都应按着自己的力量或多或少要有财务上的奉献。
⑤奉献时间:时间上的奉献是对参与侍奉的同工最基本的要求,连时间也奉献不出来的人,不能参与本教会的侍奉工作。
另外,他们在管理上,还设立了“一堂,两会,三板块,一十八个侍奉组,下设34个探望点”的管理模式。
一堂:就是一个堂务领导小组,设组长1人,副组长3人,其作用主要是把握教会方向,为本堂各项圣工起到了指导作用,也加强了同市基督教两会的联络,使教会健康发展。
两会:就是执事会和同工会。执事会根据需要随时召开,主要解决在侍奉中出现的问题;同工会定期召开,两个月一次,是本堂的最高权力机构,主要是商讨教会的重大事项的决策、听取同工的建议和通过执事会的决议等。凡同工会议决定的事情,任何人不得私自更改,除非再次经过同工会议重新商议。
三板块:就是将教会全部事工按其性质分为事务组、教务组、灵修组三大板块,每个大组设组长1人,副组长2人,共计9人,他们同时也是教会的执事,一同辅助本堂牧师作好牧养管理工作。
一十八个侍奉组:就是教会的三大组各分管6个侍奉小组,合计18个侍奉小组。
教务组分管:诗班,乐队,圣工组,圣餐组,辅导班,初信栽培等。
事务组分管:联络组,财务组,接待组,伙食组,安保组,字幕组等。
灵修组分管:书刊组,板报组,探望组,祷告会,赞美会,参议组等。
每个组都有具体负责人,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让教会每个愿意起来服侍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侍奉平台,有效避免了埋没人才现象。
三十四个探望点:就是按信徒所住区域,划分为34个关怀小组,每小组10人左右,设组长一人。随时了解信徒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让教会的每个信徒都能及时得到关爱和牧养。这项措施,不仅解决了侍奉中问题,也便于随时掌握信徒动态,有效抵制了异端邪说的侵入,保障了教会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逐渐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比如议事制度、事工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重大事情请示报告制度、主礼人员任用制度、信徒探望救济制度、安全防范制度,组长和负责人退出机制等,使教会各项牧养管理逐渐迈向正轨。
完善民主监督机制
另外在监督机制方面,他们教会分为团体监督和群众监督。
一、团队监督
1.设立的目的:①当信徒对场所领导或小组负责任人的工作方法感到不满意又不愿意向他们反映时,可向监督团反应解决;②形成人与人之间相互制约,避免任何负责人有任意妄为现象;③避免任何负责人在决策上的错误;④凡被监督存有问题的小组和个人,必须作出应答的复,并找出原因。
2.监督团成员的组成条件:①必须是熟悉了解场所内贡各项工作的人。②必须是阅历丰富且受大家敬重的人。③必须是善于观察分析又能教导别人的人。④必须是信仰根基稳固又在政治上靠得住的人。⑤必须是不担任小组管理工作的人,以免监督时有私心。为此可挑选阅历丰富,受人尊重,德高望重的人,或70岁以上,身体康健又有经验,退下来的前任老组长等。
3.监督团的权利范围:①有权对本场所的领导小组和任何小组负责人进行监督;②只作督促、提醒等工作,但不能取代小组长开展工作;③一般情况以鼓励引导为主,批评为辅原则开展工作;④当监团大多数人意见一致时,可以立即停止某项事作的进展,提交会议解决。
4.监督工作分为三步,先是“单独劝勉”:由监督团中的一位成员与当事人单独谈话、提醒劝勉;二是“领导督促”:若单独劝勉没有效果,监督团的领导就会再次出面进行督促和劝诫;最后是“集体纠正”:如仍不听从,监督团所有成员就会全部出动给予警告,并移交执事会,根据情节轻重作出相应的处分,并在同工大会上报告。
5.监督团每季度要定期将工作汇总,写出书面报告并上交存档,以验证监督团工作成就。
6.监督团年终也要接受群众监督。
二、群众监督
①每年对教会的领导班子和所有小组负责人进行一次,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的群众监督。
②投票人员为本堂所有参与服侍的同工,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评估打分。
③评估以非常满意(3分)、满意(2分)、基本满意(1分)、不太满意(0分)、不满意(-1分)、很不满意(-2分)六个层次评分。
④据所评估结果,作出相应处理。
教会还特别关心老年信徒的生活,为老年信徒两个月举行一次爱筵,让老年信徒充分感受到教会的关爱,增添他们生活中的喜乐,对八十岁以上的老信徒每年都要进行关怀慰问。
座谈中,王牧师侃侃而谈,对牧养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梳理归纳,这都是他多年牧养实践的心得体会。从班子成员的踊跃发言中,可以看出他们个个都是被神大爱激励,眼中有光,心中有爱的人,是一个特别同心的服侍团队。立足新时代,他们因着心中的新异象,在山西省城一隅共同为着福音事工不懈努力,愿神祝福他们手做之工。
注: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