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此际话生死——给濒死者的牧养关怀》是美国专业院牧人员协会的注册院牧、阿什兰公理会联合基督教会暂代牧者暨俄勒冈梅德福神意疗养院的善终院牧弗莱德·格雷牧师于2018年著成的临终牧养著作。在该书中,作者结合自己近三十年来亲身参与善终服务,与数千位临终者分享交通的经历以及对于基督信仰的省察默想,从临终关怀侍奉者的角度,就临终生命的意义、如何协助长者直面晚期存在困扰的途径,并帮助其在生命最后阶段重塑生命意义的几大核心议题进行了细致阐述,以帮助更多有负担投身临终关怀侍奉的同工能够更好的促进与临终者的坦诚讨论,建立彼此造就的关系。
笔者计划结合书籍脉络,按照九大主题的系列文章向各位同工分享书籍精要内容与读后感,以期成为广大中国基层教会临终牧养事工的微薄协助。
生命末期所面对的“存在困扰”
对于许多陪伴过至亲离世的亲历者而言,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面临过类似的现实,即病榻上的临终者不断发出的挣扎质询:“这样的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我不想成为家人的负担,我还想和家人度过更多年月……”“不要再刻意延缓我的生命,为什么神还不把我带走……”“我不想离开我所爱的人,我害怕一个人面对另一边的世界……”
在常人逻辑中,上述许多灵魂发问看似有些自相矛盾,却恰恰是许多生命末期患者的真实内心写照,而在这背后,是即将直面死亡的他们对于生命存在的诸多困扰与恐惧。而在书中,作者引用了《存在心理治疗》一书观点,将临终者上述的一系列恐惧与挣扎内容进行了总结提炼,指出了临终者面临的普遍存在困扰——无意义、自由、孤独与死亡。
无意义——作者指出当病人的心灵与日渐衰残的身体逐渐解离时,生命意义的失落会愈发成为其内心的一大主要伤痛,即无法再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担当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职分,甚至反而要长期接受来自家人的照料,进而产生许多对于自己存在意义的自我拷问。
自由——由于身体逐步走向失能,身患疾病的临终者普遍会面临着从行动到决策都失去选择自由的状况,而在此状况下,临终者将生活在长期的未知与不确定的恐惧与疲惫之中。
孤独——即便是对于接受着悉心照料陪伴的临终者而言,病痛与死亡终究是无法被他人感同身受的现实因素,而这种“被划出界限”的孤独体验与被抛弃感也成为临终者在身体痛苦之外的又一大内心煎熬。
死亡——对于任何一位处于任何生命阶段的人而言,死亡都是无法忽视但也无法逃避的终极课题,对于临终者而言,这一问题则是最为迫切与现实。
对于临终者而言,这四种存在困扰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会以更复杂与交融的形式存在于生命历程当中。
“存在困扰”同样拥有着价值
尽管上述每一个存在困扰都令人倍感痛苦,且确实无法完全被治愈,但作者认为,这些真实的痛苦,恰恰也能够在生命的最后一段路程时成为生命的觉醒与更新的养分,即帮助临终者粉碎对于自我为中心的遐思,邀请其进入现实,重新寻找定位生命的意义。
孤独——正如同亚当夏娃犯罪之后上帝依旧主动向其呼唤“你在哪里?”,并差遣祂的独生爱子道成肉身来到罪人中间,在十架上用宝血显明无条件的赦免与慈爱一样,尽管每位临终者都面临着极为现实的孤独体验,但这又并非是绝对的孤独,因为这也能够成为我们更加恳切,寻求彼此连接的契机与进路。
自由——尽管生命中面临的不确定与失去选择自由常常会令人倍感沮丧,但是选择终究需要面对。而在如此境况之中,学会顺从并将之接纳的人,往往能够更为安详的面对死亡。
无意义——正因为临终者正在身处意义失丧的状况之中,才使得寻求清晰界定的生命目的与意义感成为一个充满新鲜感的探索历程。而不论结果顺利与否,这寻求的过程都必然会让走向末期的生命变得更加丰盛厚重。
死亡——只有真正地直面死亡,我们才能够更加真实地认识生命的本质,这不仅是对于临终者而言,对于服侍者乃至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因此,需要明白的是,直面死亡的焦虑往往会比逃避死亡的焦虑更加有助于我们迎来生命的更新。
面对“存在困扰”,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最有效纾解临终者存在困扰的治疗方式,就是关系的建造与强化。因此,不论是身为家人、朋友、牧者抑或是专业社工,身为临终关怀侍奉者,尤其需要明白的正是——只有当关顾者真正将自己完全俯伏谦卑下来,与被关顾者处在同样的处境时,才能进入具备真实意义的关系,进而在平等与接纳的空间当中,共同分享彼此的恐惧、伤痛与挣扎,在同在与同行的合一关系之中,为临终者带去超越言语安慰的医治与疗愈。
另外,作者还想对于临终侍奉者们提醒的一点是,当我们所面对的临终者已经陷入了言语沟通困难甚至失效的境地时,不必过度陷入沮丧和失望,因为言语绝不是彼此之间心灵沟通的唯一途径,声调、表情、眼神以及合宜的肢体接触都能够在言语失效之时成为绝佳的沟通媒介,打破痛苦之中的孤离。而这也正是耶稣基督安慰医治每一个祂所爱的儿女的方法——“我就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读书心得
身为刚刚经历过至亲分离,也是人生中第一次亲历生离死别的临终侍奉参与者,笔者也从病床上的至亲以及自己身上,实际感触到了如同书中所提到的诸如意义失丧以及死亡等存在困扰,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在直面存在困扰的过程中得着了由神而来的医治与疗愈。
笔者的亲人是一位一生勤勉要强的长者,尽管笃信基督多年,但晚年患病的他始终难以接受自己依旧清晰的思维被“困”在逐渐孱弱的身体当中,让自己变成需要全家人日夜照料的负担,无法再为家人提供关怀和引领,因此感到了深深的意义失丧,也就此长期深陷在自责、亏欠以及遗憾的情绪之中。面对老人内心的艰难,我们作为子女也曾一度迷茫无措,无力从人的角度送上任何有效的安慰,只有在每天的祷告代求中祈求父神安慰医治。
人的尽头是神的开头,在祷告中,笔者与家人才逐渐发现,圣灵实际上已经引领我们每一位家庭成员与病床上的亲人一同踏上了直面意义、追寻生命意义的旅途。在共同经历的哀伤与迷茫之中,我们借着彼此代祷,建立起了更加紧密的同在关系。当我们被主耶稣在马太福音6章中的“不要忧虑”的应许一同触动时,我们才学会将眼光从自我以及功利性视角的身上转移到主耶稣基督的慈爱当中,才看到了神视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为宝贵的心意。也是自那之后,我们也逐渐找到了与生命末期的亲人同行的方式,在共同的经历之中一同寻求,在共同的寻求中得着共同医治。“只有先直面死亡,才能更深刻的认识生命。”确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