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坝五大学的史略

作者: 鼓浪隐士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7-07 13:56:20
分享与播放

说起抗战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对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会脱口而出“西南联大”。然而在那个为了保护中华文脉,在战时培养人才的非常岁月里,不少大学纷纷迁往大西南,而位于成都华西坝的五大学,同样是一段后人铭记的历史。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开始了全面抗战。鬼子的入侵,给东部地区的教育带来极大破坏,再加上为了抵御日本企图奴役中国人的皇民化企图,很多高校纷纷选择了迁往西南大后方,以保存文化火种,并为祖国培养有用的人才。

自从华西协和大学建立后,成都的华西坝就成为一处重要的文化基地。再加上其教会背景,因而一些教会大学都选择了迁徙到这个地方继续办学。于是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医学院(非教会)都来到了华西坝,再加上原有的华西协和大学,形成了五大学的格局。

学校概况如下(笔者注:华西协和大学详见此前写的《华西协和大学史略》一文):金陵大学是当时中国教会大学中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大学之一,其农学院在国内首屈一指,为抗战时期成都地区的农业发展以及向抗战前线供应粮食提供了有力保障。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以培养优秀的女性人才为目标,毕业生在教育、医疗、社会服务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出了女院士、女将军、女教育家等。为当时中国女子教育的翘楚。

齐鲁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教会大学,其医学教育具有深厚的底蕴,在医学领域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与华西协合大学在医学教育方面相互协作,共同推动了战时中国医学教育的发展。 

1941年时,中央大学医学院在成都其他地方开设医院。而不久后爆发了太平洋战争。在北平(北京)的燕京大学失去了“文化孤岛”的地位,只能向内地迁徙,于是就来到了成都落脚。到了1942年秋,华西坝五大学的格局就此形成,被称作“华西坝五大学”,英文名叫“Big Five”。成为与昆明的西南联大、四川李庄等等齐名的抗战时期的大后方文化阵地。

华西坝五大学有文、理、医、法、农5个学院,共计60多个学系,集中了一大批教授,每所学校都有自己最突出的学科,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资源,五所高校成立联合管理委员会,采取统一规划、分别授课模式,学生可跨校选课并互认学分。这种模式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独树一帜的,在非常时期有力保证了教学活动以及人才培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伟大、卓绝的抗日战争迎来了最终胜利。而华西坝的五所教会大学,也就此结束了这段艰苦且荣耀的岁月,完成了其历史使命。除本地的华西协和大学外,其他四所学校于1946年离开了华西坝,回到了原来的校址。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