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世界的呼唤:如何帮助孩子摆脱屏幕依赖?

作者: 恩歌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7-07 16:55:15
分享与播放
手机

暑假来了,许多家庭的第一反应是:孩子终于不用上课了,可以“安心”待在家,安静地看屏幕,不打扰大人,不惹麻烦。然而,这样的“安心”其实是一种伪装的焦虑,是将孩子交给虚拟世界的“安置式养育”。屏幕成了家长的“电子保姆”,孩子像戴着耳机的少年,耳朵被音乐塞满,眼睛黏在屏幕上,整个人不再回应外界的呼唤。

这不正是我们这个世代孩子的写照吗?当我们纵容他们整天沉浸在虚拟世界,其实是帮助他们戴上了“属灵耳机”,切断了他们与神、与自然、与他人,甚至与自己真实内心的联系。他们的灵魂,逐渐对真实世界失去了感知能力。而我们忘了:孩子的心灵是为真实而造的。他们需要的不只是一个“安静”的环境,更需要一种能唤醒生命的真实相遇。他们需要触摸泥土、闻见树香、听见鸟鸣,也需要与人有互动。

走进人群,恢复爱的能力

当孩子整天沉浸在屏幕前,他们不只是远离自然,也在逐渐丧失与他人真实交往的能力。“低头族”的一代,在机场、公交站、公园里不再与人对视,彼此之间如同生活在看不见的玻璃罩中。他们或许拥有上百个“线上好友”,却不懂得如何与人面对面地交流一两句。

更普遍的现实是:许多孩子平日的生活几乎被学习与考试填满。早出晚归,上学、补课、写作业,占据了他们几乎全部的时间和精力。他们每天穿梭于教室与课桌之间,却几乎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社交圈。成长的黄金阶段,却在竞争与孤独中度过。他们习惯了一个人吃饭、独自走路,甚至连表达情绪的语言也逐渐贫乏。

我们担心孩子社交能力差,却忘了,真正的社交能力,是在生活中被具体培养出来的。而信仰的生命,也从来不是在孤岛上成长的。孩子需要在真实的人群中,练习同理、倾听、关心与合作。他们需要学习如何看一个陌生人一眼并微笑,如何对比自己弱小的生命心存敬畏,如何在看见一只小狗、一位老人、一个流浪者时,心中生出怜悯。

重新走入人群,可以使他们心灵的再次被唤醒。在集市里与陌生人闲谈几句,在朋友家帮忙洗碗,在教会里聆听老人的见证,这些看似平凡的接触,会慢慢塑造他们的性情,使他们更能感受人性的复杂与温柔。在互动中,他们才会真正意识到:人是为关系而造的,爱不是靠点赞表达,而是在具体的相遇中活出来的。

孩子需要被抱一抱,也需要学会抱别人;他们需要有人倾听内心的困惑,也需要学会在朋友哭泣时静静陪伴。而这一切,屏幕教不会,算法提供不了。只有一个真实的拥抱、一句温柔的问候、一场不完美的对话,才能把他们从孤立中牵引出来,让他们知道:他们并不孤单。

唯有在真实的关系中成长,孩子才可能建立健全的自我认知,学会为他人着想,也在彼此的接纳与挑战中,逐步明白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信仰真正的样子。

走进自然,恢复生命的节奏

除了走进人群,孩子们也需要重新走进自然。暑假本该是他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黄金时期,但现实是,很多孩子在空调房里打着游戏、刷着短视频,过着“去不了远方,也走不出房间”的生活。你问他暑假过得怎么样?他回答:“我升了十级。”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经验灭绝”的现象。昆虫学家派尔早在1993年就指出,人类与自然的接触正在快速消失,而这将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纽带断裂。今天的孩子,知道神奇宝贝的名字,却认不出小区花坛里的植物;能说出哪部动画角色擅长什么技能,却不知道自己脚下土地的味道。他们的想象力不再来自高草丛或树枝,而是被虚拟图像与游戏剧本填满。

难怪有学者说,我们正面临“一代人的环境失忆症”:不仅忘了自然的名字,也忘了“人是尘土造的”这一真理。而一个忘记自己从哪里来的人,又怎能知道要往哪里去?

我们往往忽略了:当孩子看见大自然时,也更容易看清自己;当他们听见鸟鸣时,也更容易听见创造者的声音;当他们有时间发呆时,也更容易沉思生命。看似简单的“走出去”,其实是一种深层的“走进去”——进入那个未被打扰的内心世界,进入与创造者对话的空间。

当孩子赤脚踩在草地上,闻到泥土的芬芳,或在林间小路听见树叶沙沙作响时,他们的身体和灵魂都在被重新唤醒。他们与自己的身体对话:原来腿可以跑那么快,汗水可以流得那么畅快;他们与自己的情绪对话:原来风可以让人快乐,夕阳可以让人安静;他们也在与创造他们的那一位对话:原来神的世界如此丰富、美丽,原来我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却被祂深爱着。

而今天的孩子被课业填满,即使是假期也被安排得满满的。他们对独处失去了耐性,对自然的节奏失去了兴趣,内在世界不再有“田野”,而是变成一块被广告、视频和数据污染的“屏幕荒地”。但基督信仰从来不是一场快节奏的表演,而是一段需要慢下来的生命旅程。

所以,请带他们出去走走。去看看蚂蚁搬家,去听听风吹过树梢的声音,去闻闻花开的清香。你不需要准备讲义,不需要设计任务,更不必担心时间“浪费”。在“无所事事”的时刻,神的手正在悄悄塑造一颗敏感、柔软、敬畏的心。

可以试着和孩子立下一个温柔的暑假约定:每天三十分钟的散步时间。不带手机,不戴耳机,只是走、只是听、只是看。可以在傍晚绕着小区走一圈,也可以在清晨去公园,或在周末全家一起到郊外的小路探险。途中不需要强制谈话,只要安静地同行,在阳光、树影和风中共享片刻的宁静。

这样的时刻,会成为孩子生命记忆中极其珍贵的片段。他们也许不记得走了多远,但会记得那只停在指尖的瓢虫,那朵落在肩上的紫色小花,还有你牵着他们的手,一起抬头看天的那一刻。

别小看这些微小的经历,它们正一点一点地帮助孩子进入那个最真实的自己,最柔软的心灵,最有可能遇见上帝的地方。我们要相信,神不仅在讲台上,也在草地上;不仅在诗歌中,也在风声里;不仅在祷告中,也在脚步声之间。

这个暑假,让我们勇敢地拒绝安置式养育,不再把孩子交给屏幕,而是亲自陪他们走出去——走进人群,学习爱人;走进自然,学习敬畏;最终,也走进他们自己的心灵深处,与神重新连结。带他们出去,也许只是一次黄昏的散步,一场雨后的泥泞冒险,一次默默的同行。但那可能,就是他们通往生命丰盛的开始。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