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大教堂模型为何成为俄罗斯送给中国的国礼?

作者: 鼓浪隐士
来源:福音时报
2025-10-24 13:02:50
分享与播放
恰克图基督复活教堂模型

在北京的中央礼品文物管理中心,陈列着许多国外友人赠送中国的国礼,而其中有一件来自俄罗斯的礼物颇为引人注目,那就是恰克图基督复活教堂的模型。

恰克图位于今俄罗斯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南部,与蒙古国阿勒坦布拉格(买卖城)隔界河相望。1727年这里建立起要塞,同年中俄签订《布连斯奇条约》。而在次年两国签订《恰克图条约》,划定两国以恰克图为界,河北恰克图划归俄国,而清朝于河南建新市镇阿勒坦布拉格作为中俄贸易地。从此这里成为中俄两国贸易的重要基地。

18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两国贸易额持续上升,每年交易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15%-20%,俄国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其中最为重要的商品当属中国的茶叶,正是一箱箱茶叶从这里出关,进入俄罗斯帝国,才形成了他们的饮茶习俗。而俄国的毛皮、纺织品等,也是通过恰克图进入中国的。

经济贸易的繁荣,自然也带了文化交流。作为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人,他们把基督信仰带到了这片土地上,从而在此建立教堂。1807年,在俄国商人的推动与清廷的默许之下,恰克图基督复活教堂正式落成,成为当时俄国东正教会在蒙古地区建立的第一座永久性教堂,既为在华俄商提供宗教服务,也悄然成为两种文明交流的窗口。

相关资料中记载,“从建筑风格来看,她是东正教传统形制与当地环境的巧妙融合。教堂主体遵循东正教‘希腊十字’布局,红色砖墙搭配白色装饰线,在广袤草原的映衬下格外醒目。标志性的‘洋葱头’穹顶虽不似俄罗斯本土教堂那般宏伟,却以简洁的弧线适应了蒙古高原的强风气候。内部壁画与圣像画曾记载着圣经故事,如今虽历经岁月侵蚀,残存的色彩仍能让人想见当年的肃穆景象。”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沙俄强加我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贸易路线出现了转移,再加上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恰克图的贸易地位逐渐衰落。居住在此的人日益减少,因此基督复活教堂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弱。在信徒越来越少以及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教堂曾一度关闭,作为仓库、学校使用。

直至21世纪初,当地才开始进行基督复活教堂修复工程,不仅复原了外观形制,更收集整理了相关的贸易文书与教会器物,使其重新换发了光彩,成为见证中俄两国经贸、文化交流的重要建筑。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俄罗斯将恰克图基督复活教堂制作成模型,作为赠送中国的国礼了。因为这里见证了两国在300年前经贸、文化的交流,具有非同寻常的地位。而教堂作为俄罗斯重要的文化载体,更能体现其价值。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