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小组增加,会众人数在疫情后回升等“可见增长”,教会应当有理由庆祝,但许多牧师会进一步询问:这些数据能代表真实的成长吗?这样算是“胜利”了吗?
美南浸信会神学院毕业、美国某教会发展咨询机构的现任资深领航师和首席参与官(Senior Lead N avigator and Chief Engagement Officer)布莱恩·罗斯(Bryan Rose),近期在生命之路(Lifeway Research)上发表文章,提醒教会“人数增长”不等于“门徒倍增”,呼吁使用更符合圣经呼召的教会增长衡量方式。
“人数增长 ≠ 门徒倍增”
罗斯在文章中指出,现代教会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多多益善”的逻辑之上:更多聚会、更多活动、更多分堂、更多受洗、更多建筑。但耶稣并不是呼召我们生产“参加者”,而是呼召我们培养“门徒”,而且是会带门徒的门徒。这才是“倍增式的带领”。而“人数增加”与“倍增”之间的落差,或许正是当今教会最重要的分水岭。
从举行活动到发生生命转变
当牧师们被问到“事工中最棘手的挑战是什么”时,他们的答案很少是教务或技术问题。在生命之路研究主题为《牧师最迫切的需要》调查报告中,大多数牧师最关心的,都是关乎会众属灵成熟的议题:如何培养领袖和义工(77%)、如何与未信者建立联系(76%)、如何应对冷漠或缺乏委身的问题(75%)。罗斯认为,“问题并不是教会不努力,而是我们一直在计量错误的内容。”
很多教会认为,只要有人来参加活动,期间一定会发生门徒式成长。但事实是,“到场”不等于“成长”,“到场”不等于“改变”。并且牧师们往往凭着“可见性”来推测影响力,比如喜欢用某几个信徒身上发生的感人见证故事来佐证教会整体向上的推测,但他们心里也清楚,事实并非如此。
建立新的“门徒倍增”记分板
罗斯认为,“门徒倍增”的衡量标准需要三种要素:清晰、一致和勇气。
清晰,就是用有意义、符合语境的语言定义属灵成熟;一致,就是在一段时间里持续用同样的语言去衡量;勇气,就是放下以人数为导向的“成功”,转而追求更深刻、更合乎圣经的目标。
他强调,要想推动教会走向真正的成长,衡量标准决不应再停留在出席、奉献或小组参与率,而应回答“有多少人成为了能造就门徒的门徒”,诚实面对事工的实际结果,区分哪些只是带来“人流量”,哪些才带来了真正的属灵成长。
他以美国新奥尔良第一浸信会为例,说明清晰可衡量的属灵成熟标记的表现形式。该教会明确使命为“高举福音的盼望,使我们的社区、新奥尔良,以及万国都得以兴盛”,进而定义“兴盛的门徒”应当表现出七种“爱”的特质:爱圣言、爱祂的权柄、爱教会、爱邻舍、爱谦卑、爱传讲、爱给予。并且,不仅停留在价值陈述,还为每一项列出具体的、第一人称的行动表达,如“我会经常服侍那些无法回报我的人”,“我会喜乐而牺牲地为教会奉献”。这样的表达才将价值观念转化为具体可见的生命转变。
对于渴望推动教会从人数增加模式转向门徒倍增模式的领袖,罗斯提出以下行动建议。
第一,从“特例见证”转向“系统化分析”。别再凭几个感人故事判断整体成长情况。每个教会都能拿出几个改变生命的例子,但那剩下的90%会众呢?应提出一致性问题,在全教会范围衡量信徒属灵成熟的景况。
第二,从“内容提供”转向“成长连接”。大多数教会已经具备充足的“内容”,讲道、查经、活动等,但问题往往在于我们是否清晰地把下一步成长的方向指给他们。倍增的关键是把每个事工、课程、活动都与造就门徒的目标对齐,用清晰、简洁、一致的语言,把“出席到场”连接在“属灵成长”上。
门徒训练不是事工,而是使命
罗斯最后强调,“门徒倍增”不是某个课程或事工,而是教会的核心使命。当整个教会的方方面面——从停车场到青年聚会——都在合一地指向同一个目标:帮助人们在家庭、职场、社区中倍增福音,这才是真正的门徒训练。
他提醒,没有一位牧者将来面对耶稣时,会听见他说:“好得无比!你年年都把预算做到位了!”或者:“太棒了!你的礼拜堂坐满了人!”甚至:“漂亮极了!你盖了一栋美丽的建筑!”真正的忠心,是培养了跟随主耶稣的门徒。
他希望教会能有勇气抛弃不合时宜的以数量为中心的计分板,转而探索适合本堂的以门徒倍增为目标的衡量体系,如此教会将会培养更多生命成熟的信徒,同时也必将拓展壮大。
本文经编译而成,可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