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观后感——战火中见人性觉醒,以平凡善举铸民族脊梁

作者: 苔米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9-05 10:03:07
分享与播放
来源:维基百科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所在县三自爱国会组织了一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爱国主义教育观影活动,虽观影已过去一个月,但《南京照相馆》中那群小人物的身影却始终鲜活地烙印在我的记忆里,不断激荡着心底的爱国情怀与对信仰的深思。

这部影片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叙事,而将镜头对准南京城破后挣扎求生的平凡人,一帧一帧记录着他们在战火中的转变与坚守:从趋炎附势的翻译到舍命反抗的勇者,从互相提防的陌生人到生死与共的同伴。它以最真实的细节传递出深刻的信念——即便国家羸弱、人性复杂,当“小我”融入“大我”,当“小爱”升华为“大爱”,零散的个体也能凝聚成坚不可摧的民族脊梁,这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要义,也与基督徒“爱人如己”的信仰追求高度契合。

战争有许多残忍到地方,其中包括将人性逼入生存与良知的夹缝。翻译王广海开始的选择,是乱世中多数人会有的自保本能:为求苟活,他做日军翻译,点头哈腰、曲意献媚,以为顺从就能换来安稳。可当同胞倒在日军刺刀下的鲜血染红双眼,当情人被蹂躏的绝望嘶吼刺穿耳膜,当“活命”的代价是漠视无数生命的苦难,他深埋心底的良知与愤怒终于冲破怯懦的枷锁。最终,他扑向日军的决绝身影,没有豪言壮语,却道尽了人性从麻木到觉醒的蜕变。这让我懂得,这正也是上帝创造的人性之光!或许没有人生来甘愿沉沦,当家国大义与“守护情人”的初心相撞,即便曾向黑暗妥协,也能挣脱自私的束缚,为守护同胞和情人挺身而出。这份从“趋利”到“赴死”的转变,正是爆发的爱国情怀与爱情誓言共同作用的结果,让自私的天性在大义面前黯然失色,成为照亮黑暗的光。

影片中的小人物群像,更写满了“从疏离到共生”的温暖蜕变,每一个转变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照相馆老板与邮递员阿昌初遇时,满是提防与算计,合作不过是互相威胁下的权宜之计;梦想当大明星的无名配角,本已身处险境,却在日军眼皮子底下偷偷救下受伤的逃兵;逃兵也曾因恐惧躲在角落,直到看见弟弟惨死于日军之手的照片,才带着满腔仇恨与勇气,与日本军官同归于尽,护住了照相馆里所有人。

他们起初都不伟大,道德上皆有瑕疵,他们聚在一起为活命的行为,甚至让观影的人怒骂他们懦弱胆小、不争气,可当他们患难与共的日子越久,他们的关系越紧密,紧密到当危机一次次袭来,“别人的安危”渐渐变得比“自己的生死”更重要。他们从“单顾自己的事”到“甘为朋友舍命”,从“懦弱妥协”到“拼死一搏”,这些转变让我深刻理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绝境中“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是解救民族危难的生动实践,更是民族团结最朴素、最动人的模样。

而镜头中戏份不多的几位安全区外国人,他们的原型是国际红十字会主席、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约翰·马吉,南京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乔治·费奇,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明尼·魏特琳,他们都是基督徒,他们是“大爱无界”的隐形象征,也是基督徒践行信仰、守护正义的缩影。若没有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建起安全区,这群走投无路的难民便无处可藏;若没有他们克服重重阻碍,将记录日军暴行的胶卷送到海外,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或许难以被世界知晓。他们的善举,无关国籍与种族,只源于对生命的敬畏,源于信仰中“爱人如己”的新命令。这份超越界限的温暖,像一束微光,为身处战火的人们点亮希望。即便日本侵略者丧心病狂、发动战争,将无数国人推入水深火热,但人性的美善、信仰的力量从未消失——有人冒死为陌生人撑起“避难所”,有人以行动践行“为正义发声”的使命。这让我清晰地认识到,反抗侵略从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孤岛式”战斗,而是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敬畏生命之人的共同目标;基督徒的爱国,也从来不是割裂的,而是将对信仰的坚守融入对国家的责任,用“爱人如己”的实际行动,为民族的存续与正义的伸张贡献力量。

回望那段满是伤痛的历史,彼时的中国虽积贫积弱,却能最终赶走侵略者、审判战犯,靠的正是无数这样的“小人物”的团结。他们本是散落在世间的尘埃,却因“保家卫国”的信念聚成一团火;他们曾害怕死亡、计较得失,却最终在亲人的生命与民族大义面前,选择了牺牲与成全。影片结尾,当现代南京的繁华街景与过去的断壁残垣在镜头中交织,我更加深刻地懂得: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不是为了铭记仇恨,而是为了记住这些平凡人的觉醒,记住他们用“小爱”守护身边人,用“小我”托举民族的“大我”,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有了最鲜活的历史注脚,也让基督徒“以信仰爱国家、以行动践使命”的担当有了具体目标。 

走出影院已有一个多月,“愿世界和平”的念头依然真切。战争的残酷警示我们,和平从不是理所当然;而《南京照相馆》里的人性微光与信仰力量则告诉我们,即便身处绝境,爱与勇气也能感染彼此,信仰与爱国也能同频共振。其实,小人物与大英雄的差距并不大,基督徒的爱国也从不是遥不可及的“大事”。对于我们这些农村教会的基督徒而言,爱国不必是上战场、搞科研的轰轰烈烈,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信仰与责任:“邻舍就在我身旁”的援手,践行“和睦同居”的教导;在社区服务中主动参与,传递“荣神益人”的温暖;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以踏实的行动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在面对历史与现实时,始终坚守真理与正义,不忘民族的苦难与先辈的牺牲。

基督教的爱国,是将对国家的热爱融入“爱人如己”的每一个细节,是将对民族的责任刻进“彼此相爱”的每一次践行。正如爱国先知耶利米中所说“你们要为那城求平安,为那城祷告耶和华;因为那城得平安,你们也随着得平安。(耶29:7 ),基督徒从来都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与同胞的福祉休戚与共——用平凡生活中的点滴善举,守护身边的人,温暖所处的社会,这便是我们作为小人物的基督徒,对“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最真挚、最坚定的回应,也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对信仰最好的传承。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牧师。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