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意识到这种现象,是在读书的时候。那时候偶然读到一篇介绍苏东坡的文章,提到“东坡肉”这个名字的由来。以前从没特别留心过,但从那以后,电视纪录片里出现,菜馆的菜单里出现,连朋友闲聊时都提到,几乎走到哪儿都能遇见。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女儿出生之后。以前我从没注意过街上有多少婴儿车,可是从抱着孩子出门的那一刻起,我发现马路上、公园里、商场里到处都是婴儿车,甚至每辆车的样式我都看得清清楚楚。好像整个城市的宝宝都忽然冒了出来。
这种“恍然大悟”的体验,几乎人人都有过。我再举几个例子,比如,有人第一次知道“黄花梨”这种木材,过不了几天就发现身边好多家具店里都有“黄花梨”的招牌;有人第一次听说“元宇宙”,结果打开新闻、社交媒体、行业讨论,处处都在谈。又比如,孕妇常常会说:自己怀孕之后,街上似乎到处都是孕妇。其实,不是孕妇突然变多了,而是她们的注意力被调动起来了。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现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叫频率错觉,也被称为巴德尔-迈因霍夫现象或频率偏见,是一种认知偏见,即在第一次注意到某一事物后,有一种更频繁地注意到它的倾向,导致某人相信它有很高的频率,好像它突然无处不在。
大脑里的“模式建构”
心理学家解释说,这与我们大脑的“模式建构”有关。从小到大,我们的大脑就被“硬接线”去寻找规律。比如,婴儿学会看见母亲的笑容,便知道这是安全的信号;学会听见饭勺敲碗,就知道食物要来了。模式让我们能更快地反应,而不用每次都从零思考。
这种能力伴随我们一生。正因如此,当我们学到一个新知识点,大脑立刻会为它建一个“文件夹”,并且开始在外界搜寻相关信息,把它们自动归档。那些原本存在却被忽略的细节,就会突然“浮现”。这也是为什么,当你新买了一辆红色小车,接下来你会发现大街上怎么全是红色小车。不是世界变了,而是你的眼睛变了。
模式还有一个特征:它容易形成习惯。越是频繁出现的东西,越容易在不同语境下被捕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越看越熟”,甚至“越听越顺耳”。
信仰中的“巴德-迈因霍夫现象”
当我读到心理学的解释时,心里忽然一亮:这岂不是和信仰生活非常相似吗?尤其是主日敬拜,它在无形中也为我们建立了“模式”。 想一想,每一个主日,我们都会进入相同的流程:预备心、唱诗、祷告、读经、讲道、回应、祝福。这看似周而复始、平凡重复,但其实它正在训练我们的心灵。通过敬拜,我们不断被引入信仰的语言,学习以基督徒的眼光来解读世界。
慢慢地,这些信仰的模式在我们心中扎根。于是,在一周其余的六天里,我们更容易看见神的作为。别人可能只看到一场雨,我们却想到神的恩典像雨一样滋润大地;别人可能只看到一位陌生人伸手相助,我们却更容易体会到神透过人的善意向我们显明祂的同在。这些就是所谓的“遇见神”。
从巴德-迈因霍夫现象的角度看,并不是神忽然在我生命中变得更“常在”,而是我被敬拜训练过的大脑和心灵,更加敏锐地察觉祂的同在。救赎的旋律一直都在,只是我以前听不出来。
留心,才能看见
我想到一位弟兄的见证。他说,过去自己总觉得神很遥远。每天清晨,他急匆匆赶去上班,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只想着怎样把日子维持下去。生活的重担像一块石头,压得他几乎没有时间安静下来。祷告在他看来,是牧师或长老的事,平信徒只要守好规矩,别犯什么大错,就算对得起神了。
可自从他决定坚持每周参加主日崇拜,一切开始慢慢改变。起初,他只是硬着头皮去,觉得这是“信徒该尽的责任”。但一次次的诗歌、祷告、讲道和圣餐,像涓涓细流,悄悄滋润了他的心田。他没有立刻感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却在日常的琐碎中,开始察觉一些细微的不同。
有一次,他看到孩子主动把自己喜欢的零食分给小伙伴,那一瞬间,他心里闪过一个念头:这不是孩子在主日学里学到“彼此相爱”的教导吗?如果换作从前,他可能只会觉得孩子懂事了,却不会联想到神的工作。
又有一次,他因为病痛卧床,不能上班,本来心里充满焦虑和自责。但就在这段软弱的时候,几个弟兄姊妹来探望他,为他祷告,还帮忙照顾家里的实际需要。他说,那一刻自己仿佛被神亲手抱在怀里,原来神并不遥远,祂正透过身边的弟兄姊妹来安慰他。
甚至在交通最拥堵的日子,当他被堵在车流里,心里快要急躁时,他突然想起讲道里提过的一句话:“忍耐是圣灵的果子。”于是,他深呼吸,告诉自己:这或许正是神给我的一堂“操练忍耐”的功课。从前的他一定会满嘴抱怨,但现在,他学会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这份等待。
回顾这些经历,弟兄说,其实这些事一直都在发生,只是以前的我眼睛是瞎的。不是神不在,而是我看不见。
这句话让我印象极深。因为这正是“巴德-迈因霍夫现象”的属灵版本。主日敬拜就像为我们建构了一种灵性的模式,让我们的心灵被重新调频,能在平凡生活的缝隙中,捕捉到神圣的光芒。就像学习一个新词汇后,便不断在各处听见一样;当我们习惯在敬拜中经历神,我们便更容易在六天的日常里识别祂的踪迹。神的恩典原本无处不在,只是我们常常因忙碌、因麻木而忽略。敬拜训练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学会看见本就存在的真理。
神一直都在,只是常被忽略
有一句话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很多时候,我们所寻找的,其实一直就在身边,只是我们缺乏敏感的眼睛。同样,神从未离开过这个世界,祂的同在从未减少过一分。但我们往往沉迷于忙碌与自我,以至于忽略了祂的存在。
每周的敬拜,就像是给我们心灵的一次“调频”。它让我们从世俗的噪音里,重新调到神的频道。于是,当我们走出教堂,进入周一到周六的生活时,才可能带着一种“调过频”的眼睛去看见神。
信仰最重要的操练之一,就是留心。留心,不是紧张兮兮地到处寻找所谓的“神迹奇事”,而是对神的常态作为敏锐起来。比如,当你在清晨醒来,看到窗外第一缕阳光时,你能否想到这是神赐的新一天?当你在地铁里看到一位老人被人主动让座,你能否想到这是神放在人心中的良知?当你在书本里读到一句真理,你能否联想到圣经早已指明的智慧?神一直无所不在,但祂有时被我们忽略。
巴德-迈因霍夫现象告诉我们:一旦我们被引入新的模式,我们就会频繁地看见它。主日敬拜正是这样的属灵训练。它让我们在不断重复的仪式中,学会用信仰的眼光看世界,把救赎的旋律听出来,把神的作为看见。
因此,当我们在一周之中经历所谓的“遇见神”,不要以为神突然多了一点同在,而是我们的心被敬拜塑造得更加敏锐,更加能识别祂的作为。
要留心观看。因为神的恩典早已在我们身边,只等我们去看见。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