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部分教会的讲台上,不乏牧者同工们证道常聚焦于教义阐释或道德操守层面。这引发了信众们对“单靠讲道理或道德操守能否救人”的困惑。这种讨论的实质,是回应“救恩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传道者当如何传递救恩信息”的核心问题。本文将从《圣经》真理出发,分四部分探讨这一议题。
一、道理或道德操守与神救恩的本质差异:不可混淆的“工具或路径”与“目的”
1、道理与道德的局限性
道理(如教义阐释)和道德操守(如行为规范)本质上是人类对神旨意的理解和回应,属于“第二层真理”。它们是神救恩的结果,而非救恩的根源。保罗在《罗马书》3章20节明确指出:“所以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称义,因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律法的功能是指出人的罪,而非提供救赎。神赐予律法的目的,不是要人依靠律法称义,而是要证明人无力遵行,借此认识自己的堕落和败坏,回转归向基督。
耶稣曾责备法利赛人:“你们查考圣经,因你们以为内中有永生;给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然而,你们不肯到我这里来得生命。”法利赛人沉迷于经文解释(道理),却拒绝接受耶稣本人——救恩的源头。人若寻求永生却不寻求赐永生的源头“基督”,必然得不着永生。《圣经》乃是为基督做见证的,所以,我们读经的目标不是明白一大堆道理、研究神学,而是要藉着《圣经》来认识并享受这一位丰盈的基督。
2、救恩的本质:神的主动介入
《圣经》反复强调,救恩是神单方面的恩典,通过耶稣十字架的替死与复活完成,与人的道德能力无关。
神的恩典是祂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施行的恩慈。救恩的基础是恩典,途径是信心。一个人在重生之前,灵命已经死在罪中,既无力自救,也无法生发信心,所以,恩典和信心都是神所赐予的白白礼物,只能归荣耀于神。
使徒保罗直言,传福音“并不用智慧的言语,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这里的“智慧的言语”正是指当时盛行的哲学思辨与道德学说。保罗并非否定理性与道德的价值,而是尖锐地指出,若依靠这些“人的智慧”来寻求救恩,便会高举人的智慧、口才与技巧,将人引向传讲者自身,而非引向基督。如此一来,十字架的救赎功效便落了空。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将教义道理或道德操守绝对化,极易导致一种隐秘的“自救”心态。这种心态在法利赛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熟读律法,严守规条,却在自以为是的“义”中拒绝了那真正的义者耶稣基督。
神救我们,不是因我们自己行为上的义,乃是因神的怜悯。这充分说明,即便是道德败坏的人也能因神的怜悯得救。无人有理由凭一人当下的行为,就断定他将来不可能得救。
因此,道理与道德操守无法替代神的救恩,因为它们无法解决“人的罪性”这一根本问题。若将救恩归因于人的道德努力,实则是将神的主权降格为人的功绩,违背圣经核心教义。
二、道理与道德操守的角色:通向救恩的“工具或路径”而非“救主”
尽管道理与道德无法直接救人,但《圣经》明确其作为救恩“工具或路径”的辅助性功能:
1、道理:真理的明灯
指引方向:道理(如因信称义、十字架的救赎)帮助人理解救恩的逻辑,避免陷入异端或错误实践。
建立信心:保罗在《罗马书》10章17节指出:“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正确的道理能坚固人对救恩的信心。
2、道德操守:圣洁的果实
见证救恩:真正的救恩必然带来行为的改变。道德操守是救恩在生活中的外显。
防止堕落:道德规范帮助信徒在恩典中保持敬畏,避免滥用自由。
3、关键平衡:道理与道德是“果”而非“因”
若将工具或路径当作目的,会导致两种极端:
律法主义:以道德行为换取救恩(如法利赛人),陷入自义与骄傲。
反律法主义:否认道德的必要性,导致放纵情欲。
三、《圣经》启示的获救之路:因信称义与圣灵带领的生命更新
圣经对“如何获救”的回答始终聚焦于神的作为与人的回应:
救恩是神通过耶稣的义代替人的不义,人唯一需要的是“信”。救恩包含“圣灵的更新”,即神通过圣灵改变人的生命。正如《以弗所书》2章10节所示,我们原是神“所作成的工”,其目的就是要我们行那些神“预先所定下”的善工。因而,救恩的核心逻辑是:救恩是神主动的恩典(因信称义)→ 圣灵内住的更新(生命改变)→ 行为作为回应(见证救恩)。三者缺一不可,但起点与根源始终是"神的作为"。
四、证道中“讲道理或道德操守”的定位:辅助救恩,不可替代救恩
1、证道的核心使命:传扬基督并祂钉十字架
证道若偏离“基督并祂钉十字架”的核心,即使道理严密、道德高尚,也会失去救恩的力量。只有蒙召的人才能体会到,自己在神面前一无所有、一无所能、一无是处,我们的得救完全是钉十字架的基督做成的。
2、证道中道理与道德的合理运用
作为背景阐释:解释救恩的必要性(如人的罪性、律法的无力)。
作为生活指引:帮助信众在恩典中实践圣洁。
避免两个误区:空洞说教,仅讲道德规范而不指向基督;忽视实践,只谈恩典理论而不引导信徒活出圣洁(如“信主后随便犯罪也没关系”)。
3、有效证道的模式:恩典+真理+生命
以恩典为根基:强调救恩是神的礼物,非人的功绩。
以真理为框架:用圣经解释救恩的逻辑与必要性。
以生命为目标:鼓励信众在圣灵中结出生命的果子。
4、案例说明
《尼希米记》中,以斯拉宣读律法后,百姓“因所听的道哭泣”,但尼希米劝他们不要悲哀,因为今日是主的圣日。这里,道理(律法)引发认罪,但救恩的安慰(神的慈爱)带来喜乐与行动。
主耶稣与尼哥底母的夜间谈话,彻底颠覆了靠道德得救的幻想。尼哥底母身为法利赛人的教师、犹太人的官,是当时犹太社会中的宗教领袖,属于尊贵阶层,拥有极高的教育水平。他为人诚实、恪守道德,是真心敬畏神、寻求神心意的人。他本希望从主耶稣那里获得更深的教导,以完善自己在神面前的行为。虽然他在主耶稣身上看到了出路,却未能真正认识主耶稣是谁。
主耶稣道成肉身,并非仅仅来作人的师傅,更是要赐人生命,使人真正明白并认识神,得以进入并活在神的国里。因此,主耶稣直指核心,对他说:“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
在圣殿里,法利赛人与税吏的祷告,永恒地定义了何为真正的救赎之路。法利赛人陈述着自己的道理与道德,而税吏只捶着胸说:“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主耶稣说,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
小结:
“单靠讲道理或道德操守”能否救人?答案是:道理与道德本身无救赎能力,但当它们成为传扬恩典、引导生命的工具、路径时,便能辅助人走向真正救恩的源头“基督”。牧者同工们的核心使命,是“只知道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让证道成为“生命的道”,而非“知识的道”。唯有如此,讲道才能真正成为“能救人灵魂”的器皿。
讲道在圣灵的引导下,正确使用神所赐的工具,则能成为救恩的管道。这意味着回归《圣经》,传扬“能救人的道”。
首先,讲道必须忠实传讲“基督并祂钉十字架”的核心信息。因为“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是福音的核心:基督是神工作的目标,十字架是神工作的手段;基督是我们的生命,十字架是我们的道路。
其次,讲道当勇于揭露罪的真相与人的无能为力。真正的讲道不是道德说教,而是神圣的解剖,直指人心深处的悖逆与虚空,粉碎人一切自义的幻想。唯有在这样的绝望中,恩典的福音才成为真正的佳音。
最后,讲道必须清晰指明信心的道路。信心是具体地投靠耶稣基督,承认祂是唯一的救主,顺服祂为主宰生命的主。这样的讲道,使用道理来阐明基督的恩典和荣美,运用道德来展示蒙恩生命的样式,但其终极目的,始终是引领人与那位又真又活的神相遇。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四川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