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协作,不止于同心,更在于原谅

作者: 朱添瑜
来源:福音时报
2025-10-16 13:47:14
分享与播放

主耶稣准备在地上传道时,他建立起来的是一支团队。“耶稣顺着加利利的海边走……他们就把父亲西庇太和雇工人留在船上,跟从耶稣去了。”(可1:16-20)圣经里著名的,还有摩西的团队、尼希米的团队、保罗的宣讲团……

基督教历史上,改变时代的从来不是孤立的英雄,荣耀主名的不会是一个个人,而是一支属灵的团队:使徒保罗固然才华横溢,但他建立的教会网络、培养的门徒群体,才是福音得以广传的关键。

优秀的团队能破碎个人的“老我”。主耶稣拣选的团队,并非由当时社会的精英组成,他们身上带着各样的软弱与局限。他拣选的门徒们在耶稣最需要的时候逃跑了,彼得甚至三次不敢承认认识他。耶稣被钉十字架后,他们灰心丧气,回到老本行打鱼去了。

但复活的主没有放弃他们。他来到岸边,没有责备,只是温柔地问:“你们有吃的没有?”还亲手为他们烤饼。对三次不认主的彼得,也只问:“你爱我吗?”正是这份毫无条件的原谅,让逃跑的门徒彻底改变。彼得从怯懦的渔夫变成勇敢的见证人,最终为信仰献身。他们不是因完美被选中,而是在跌倒后被扶起,因着亲身经历饶恕,才真正理解了爱的力量。

只有真实地被包容、被温柔和爱对待过的人,才有同样的力量去对待他人。并不是每个人做每一件事,都和你认识的一样;但只要最终的目标一致,大家都可以为这个目标竭力奋斗,那么中间非原则性的小问题,就不必过分计较了。

看看摩西和尼希米的团队,也曾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甚至令人绝望;因为彼得不和外邦人一起吃饭的事情;因为马可的事情,保罗都和当事人产生过争执。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最终成为伟大的使徒,更不妨碍他们共同把主的道传播出去。在意见相左的时候,“但不要以他为仇人,要劝他如弟兄。”(参帖后3:15)

团队是事工的载体,而“原谅”是根基——一个团队若没有原谅的根基,便会在人性的软弱中分崩离析。门徒们后来的成功,恰恰在于他们曾被主那无条件的原谅所托住。况且,我们所以为的不一定正确,要时时刻刻寻求圣灵的指引。

有一位很热心、生命很好的姊妹,曾经在团契里侍奉,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她心里始终过不去那个坎儿,就拒绝去教堂了。无论谁怎么劝说,她也不去。因为她一直信得很好,所以也没有人觉得她不去教会有何不妥。一晃十年过去了,如今她的生命光景不太乐观——软弱了。

我们是不是应该收一收“血气”,对身边的人和事少一些过度解读,多一份理解和宽容?

再说“马可”——保罗开始并不看好他,甚至与巴拿巴因马可而激烈争执,最后分道扬镳。这看似是团队的失败,但原谅的种子却在其后发芽。多年后,保罗在狱中写信,特意叮嘱要“把马可带来,因为他在传道的事上于我有益处”(参提后4:11)。曾经的“不可用之人”,因着时间的沉淀与内心的宽恕,重新成为了“有益处的同工”。

只要有“人”,关系就没有那么简单。人是“社会性的”,必须和人打交道。每一个人天然带着罪性,所以人性的软弱从未缺席,而我们这些不完美的人组成的团队,在进行事工时也常有裂痕。

但真正的原谅源于神的温柔,有能力把破碎重新连接。当我们亲身经历过无条件的接纳,便学会了在分歧中放下论断,获得了生长的力量。这比任何完美计划都更坚韧,它托住每一个不完美的同路人,在共同的使命里,支撑我们继续同行。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辽宁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