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和丈夫去医院复查,在临近医院门口的时候遇到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她身体并没有任何的不好,人坐在地上,用白色的粉笔在地上写了两行字,大体的内容是这样“没钱回家和吃饭,感谢大家能给6元帮助”。我对丈夫说:“她只差6元钱,要不我们给她吧。”丈夫说:“这么低端的骗局你都看不出来吗?明显就是骗钱的。6元钱就能帮助她吃饭和回家吗?她家得有多近,6元钱就能打到车票?这里二维码收付款都有,6元钱能找不到吗?地上还用白色粉笔写的字,去哪特地找的白色粉笔?”我嘟囔了一句:“这样是不是有些没有爱心了。”丈夫对我说:“难道遇到乞讨的人,不给就是没有爱心吗?”
这句话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是啊,是不是遇到乞讨的人不给点,就代表真没有爱心呢?
我的丈夫我是知道的,他比较理性,并不是舍不得这几块钱,而是提倡要把爱心用在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身上。他对那些真有困难的年老长辈,或者一些神学生,有时也有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对这些欺骗人的乞讨者一向很排斥。
其实,对于乞讨者要不要施舍,在教会中一直有广泛的讨论。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多少给点,反正都是为主的,爱心没有错;另一类是要仔细辨别,真有需要的可以帮助,若是假的就算了。
那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面对呢?
有爱心也要有智慧
我们本是得了主爱的人,既然如此,理当传递主的爱。有爱心自然是好事,但也不能盲目。爱人也是需要智慧的,在面对形形色色的乞讨者时,我们要用智慧去分辨真伪。不能仅凭表面现象就轻易给予,也许你的善意会被不良之人利用。
真正的爱心,应该给予那些真正处于困境、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可以多花些时间去了解情况,判断对方是否真的陷入绝境,而不是盲目地散财。这样,我们的爱心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让那些真正需要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爱心,其真正的目的是对人产生帮助,而不仅是让自己心安理得。
如果我们的爱心只是用来满足自己内心的安慰,而不去考虑是否真正帮助到了需要的人,那这种爱心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在面对乞讨者时,我们不能因为想要让自己心安就随意施舍,而不去分辨对方是否真的需要帮助。否则,我们的善意可能会变成对行骗者的纵容,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援助。
不能助长行骗的人
某次,我所侍奉的教会门口也有乞讨者。好多弟兄姊妹纷纷捐款,也捐了不少的钱。有人说是假的,他们还不相信,还说着不管真假,给点心里安心。结果等聚会要开始的时候,那位乞讨者看没有什么人了,本来是装作没有腿的,结果自己竟然站起来,慢慢地走了出去。原来,他的腿并没有任何问题,只是装出来博可怜而已。
那些说他是假可怜的弟兄姊妹,也正是以前上过当,所以才这样说。他们曾经也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去帮助他人,却没想到遭遇了欺骗。有过这样的经历后,他们便多了几分警惕,不想再让同样的错误发生,不想让自己的善心再次被不良之人利用。当看到这次教会门口的乞讨者时,他们凭借以往的经验,觉得事情并不简单,才会提醒大家要谨慎对待,不要盲目奉献爱心,免得助长这些欺骗之人的气焰。正因为每次来都能狠狠地捞一笔,所以他们才会常常来,跑到教会门口,利用弟兄姊妹的爱心。
不可失去行善的心志
当然,我们或许都会或多或少地经历过一些人利用我们的爱心去满足自己的利益。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都可能潜藏着这样利用他人善意的人。他们或是伪装成落魄的旅人,或是编造悲惨的身世,以各种看似合理的理由来博取同情。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个别的不良现象,就封闭自己的爱心之门。
行善是一种美德,是人性中温暖而光辉的部分,不能因为害怕被欺骗就彻底放弃。我们应当在保持善良的同时,学会用智慧去分辨,既不让真正的需要帮助者被忽视,也不让那些行骗之人有机可乘。不要因为一些个别的利用爱心之人,使我们的爱心也被蒙上阴影,变得冷漠和坚硬。我们要明白,大多数需要帮助的人是真诚的,他们可能正处在人生的低谷,迫切需要他人的援手。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害怕遇到骗子就拒绝伸出援手,这样只会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陷入更深的困境。所以,我们要以智慧为眼,以善良为心,去分辨、去帮助,让爱心在世间传递,温暖每一个角落。
如果有可能,还是尽可能地发出我们的爱心,哪怕有一次两次地“多给”,但在主那里我们的爱心还是真实的,也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或许在某些时刻,我们的善意被不当利用,但每一次真诚的付出都在心灵深处种下温暖的种子。即便偶尔遭遇欺骗,也不能因此否定爱心的力量,因为真正的善意不在于结果是否完美,而在于付出的过程中我们坚守了人性的光辉。当我们将爱心传递出去时,不仅温暖了他人,也照亮了自己内心的角落,让世界因这份纯粹的善意而变得更加美好。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