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十字架,而非贴出十字架

作者: 小益
来源:福音时报
2025-10-03 10:49:58
分享与播放

路上遇见一辆三轮电动车,车尾贴着十字架,便知是主内一家人。这本是件令人欣喜的事,能看到有人愿意以此方式来见证信仰。然而,他接下来的举动,却让我心中不免有些失落。他好像在等着什么人,一边打着电话,一边将车子停在非机动车道上——因为右边都是停满车的停车位——他这样停在路中间,自然就挡住了后面的路。他自己毫不在意,即使后面有人催促,他也无动于衷。这时,这十字架也显得有些黯然失色了。

这件事给了我思考,我们究竟应当如何面对这十字架?在我们这里,好多的弟兄姊妹春节的时候都会贴上基督教的对联,平日里也会遇到一些弟兄姊妹带着十字架的饰品,又或者像上面这位骑车的弟兄,在车子上贴上十字架。但如果我们的言行不能支撑我们的信仰呢?就好像经上所说的,当行为与蒙召的恩不相称时,这十字架难道不就只是外在的装饰吗?

一、心中的十字架更重要

我们一定要明白,十字架在我们的心中,比在外面的装饰更重要。

真正的信仰不是靠外在的符号来彰显,而是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我们将十字架的精神深植心中,就会懂得爱人如己,学会谦卑与包容,在生活的点滴中践行善意与责任。就像那位骑车的弟兄,如果他能将十字架所代表的爱与尊重融入行为,就不会无视他人的需求而随意占道。心中的十字架会时刻提醒我们,要以温柔对待身边的人,以正直面对每一个选择,让信仰通过我们的言行自然流露,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装饰上。这样,十字架的光芒才能真正从我们生命中散发出来,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

如果只是把十字架看成一种装饰,用来“充”自己的门面,那这样的信仰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究会在现实的考验中失去力量。真正的十字架精神,是要求我们在面对利益冲突时选择舍己,在遭遇不公时坚守正义,在他人需要时主动伸出援手。它不是挂在胸前的饰品,也不是用来炫耀的资本,而是刻在生命里的准则,是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当我们把十字架从外在的符号转化为内在的生命动力,就会在每一次抉择中倾向良善,在每一次行动中体现慈悲,让信仰如同呼吸般自然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支撑我们走过风雨、传递温暖的坚实力量。

二、让十字架成为荣耀和见证,而非他人攻击和羞辱的对象

对于心中有耶稣的人而言,十字架在心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我们一定要牢记一个原则,十字架应当成为我们面向他人时彰显主荣耀和恩典的标志,而非成为别人攻击和讽刺的对象。就像这位弟兄,虽然在车子上贴了十字架,但他的行为影响了很多人,也引起众人的不满,这时的十字架便失去了其意义。

我们当以敬畏之心对待这一神圣象征,在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中践行十字架所代表的爱与谦卑。与人交往时,要以温柔忍耐化解矛盾,以无私奉献关怀他人,让他人透过我们的生命见证感受到十字架背后的真理与力量。倘若我们口中宣称有信仰,行为却与世俗无异,甚至自私自利、争强好胜,那么十字架不仅无法彰显荣耀,反而会成为他人质疑信仰的把柄。

因此,我们需时刻省察自己的内心与行为,确保心中的十字架与生活中的见证始终一致,让每一个接触我们的人都能因我们的生命见证而看见基督的荣美,使十字架真正成为连接人与神、人与人之间的桥梁,而非引发误解与冲突的障碍。我们要靠着从神而来的力量,在言语上造就人,在行为上荣耀神,让十字架的光芒通过我们的生命折射出去,吸引更多人来认识这位在十字架上受死、第三天复活的救主,使荣耀归于至高神,平安归于地上的人。

要把十字架活在我们的心里,不仅是在车子上或墙壁上悬挂十字架标志,更要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践行十字架所代表的舍己、宽恕与爱。当面对他人的误解时,以包容代替辩解;当遭遇利益冲突时,以谦让取代争夺;当看到他人的需要时,以行动传递温暖。这种内在的生命改变,会让十字架的真理不再是抽象的教义,而是融入血脉的生活准则,使我们在每一个选择中都能彰显出信仰的真实,让身边的人透过我们生命的改变,触摸到十字架所蕴含的神圣力量与救赎的恩典。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乡镇教会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